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4年12月第575期—多管齊下提供住宅供給 / 解決居住問題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2-16

3718

1___(主要大圖)1040503_從101拍台北_潘俊霖拍攝 (2).jpg
▲台北俯瞰。(潘俊霖攝)
「我欲來去台北打拚……,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林強的〈向前走〉闡述了異鄉遊子對台北懷抱的一抹憧憬。只是過去大家總說「台北居,大不易」,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上任1年來,訂定4年興建2萬戶公共住宅的目標,任內首度開放捷運聯開分回戶作為公宅,搭配租金補貼加碼、公辦都更等政策,希望逐步實現居住正義。

興隆公宅一區招租 反應熱烈
按照都發局規劃,2018年以前會完成36處公宅的興建,戶數將突破2萬戶。現在北市興建完成、出租中的公宅共10處,總戶數達1,116戶。最近一批招租的是文山區興隆公宅一區,共272戶;每月租金定在市價85折。除了90戶提供給安康平宅現住居民,其餘開放給20歲以上、設籍北市或在台北念書、就業的民眾申請。10月底開放參觀,第一天即吸引超過500人到場看屋,總計受理3,199件申請案。

興隆公宅全棟採通用設計,適合各種年齡、身障者居住;其中也有24戶規劃推動「智慧電網第零期計畫」,安裝智慧型電表、太陽能發電系統等,與科技部研究團隊及台電合作進行實證,讓住戶「聰明用電」。

捷運聯開宅作公宅之創新作為
在興隆公宅對外公開前,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推出的570戶「捷運聯開公共宅」,將市府在捷運龍山寺、港墘、台北橋和小碧潭站聯開案的分回戶釋出,為首次納入台北市以外的基地,並讓外地來台北市就業、求學的青年可以申請之創新案件;租金仍以市價85折計算,定在8,400元至2萬9,800元之間。若入住1年後沒有違規紀錄,第2年租金將降為市價7折。

市民吳小姐今年8月入住捷運台北橋站公宅,每天搭車到三重上班僅需15分鐘。她說,除了交通便利,住家對面就有市場、夜市,生活機能也不錯。加上都市發展局派專人進駐社區,家裡有什麼東西壞了,「下樓填單就有人來幫忙修,不會找不到人」。

P12換圖(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圖說跟之前一樣.jpg
▲跨中正、萬華區的南機場整建住宅,是目前公辦都更重點項目之一。(圖/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吳小姐表示,雖然租金1萬7,000多元負擔有點重,但考量跟政府租屋,相關規定清楚、第2年租金還有機會下調,加上租期最長可達6年,因此仍願意入住。30多歲的她說,希望以公宅為起點,在40歲時能存到房屋頭期款,在台北買下屬於自己的房子。

為了讓更多民眾有機會入住公宅,都發局也推動修正「台北市社會住宅出租辦法」,將家庭年所得限制從40%分位點,提高至50%分位點;以台北市去年的統計為例,即是將資格從家庭年所得125萬元放寬至144萬元。

3___安康一期出租.jpg
▲文山區的興隆公共住宅一區共計272戶,開放招租後反應熱烈。(攝影/潘俊霖)

推動整宅公辦都更 改善窳陋環境
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認為,興建公宅更大的目的是要當作「中繼住宅」,以帶動公辦都更;如何用公宅帶動台北市的都市更新,才是真正要思考的重點。

目前都市更新處主要推動大同區斯文里、蘭州整建住宅等兩大公辦都更案,以及跨中正、萬華區的南機場整建住宅。整宅屋齡動輒4、50年,戶數又多達上千戶,加上產權複雜,建商多半興趣缺缺,不會主動介入整合。

為此,都更處過去幾個月持續舉辦大、小說明會,包括柯文哲親自參與的「西區門戶計畫」、「大同再生計畫」及「中正萬華復興計畫」戶外開講,而在社區說明會中,都更處更清楚地向民眾說明公辦都更流程、權利變換概念等。

4___1040306_01_005_公共住宅計畫首部曲 - 聯開宅釋出記者會_許宜容攝_龍山寺站聯開宅.jpg
▲捷運龍山寺站的聯開宅,不僅生活機能佳,交通也很便利。(攝影/許宜容)

租金補貼加碼 解決居住問題
除了從改善硬體建設著手,創造更好的居住環境外,今年北市府也依往例提供「租金補貼」,還加碼補助低收入戶家庭1,000元。若申請家庭年所得超過88萬元、每人月平均所得在2萬2,191元以上,每月可獲3,000元補助,若收入低於這項門檻,可領5,000元。

在加碼部分,除了育有3名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持續可多領1,000元,今年新增低收入戶家庭補助1,000元,總計民眾每月最高可獲得7,000元的租金補貼。都發局表示,至今年8月底共收到9,449件申請案,較去年增加近300件;年底前會完成申請者資格確認,明年1月核發第一波補助。

柯市府團隊上任1年,積極擘劃、推動宜居城市的策略地圖,希望能讓台北市民、或是暫時停泊於此的外地人,都能感受到住在台北,真的很幸福、很容易!

5___5102816233766.jpg
▲北市府積極推動宜居城市,希望能讓市民及外地人感受到住在台北真的很幸福。(攝影/潘俊霖)


文/巧巧  
攝影/潘俊霖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