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2月第589期—日本時代的臺灣就有屈臣氏了! 屈臣氏大樓的興衰起落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2-14

7788



老作家東方白曾形容台北大稻埕的迪化街:「在這街上行一遭,就彷彿把〈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的連卷長畫看一遍。」因為大稻埕幾乎見證了台灣400年的漢人發展史。我聽聞前輩畫家郭雪湖(1908年)的名作「南街殷賑」(1930年),大略就是以站在這棟我所畫的屈臣氏大藥房的門口,往北看台北霞海城隍廟的視角所繪製的。

 

屈臣氏創立於1820年,清國嘉慶至道光年間,最初外國人被限制在澳門、廣州一帶活動,而當時東印度公司的醫生皮爾森及英國人李文斯頓則在此開設「澳門藥房」服務洋人。1845年屈臣先生(Mr. Thomas Boswell Watson)來到香港,開始和皮爾森等合作香港藥房,其後其姪藥劑師亞歷山大.斯柯文.屈臣(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於1858年也來到香港,開始擔任藥房經理,1871年屈臣氏正式成為商業品牌。

 

最早屈臣氏是臺中實業家李俊啟全權負責經營,他本來在彰化員林開設「德壽堂」,經營藥材生意,趁臺中舉行「共進會」(1916年)時積極行銷,規模日漸擴大,1928年(一說為1917年)興建了這棟位於臺北大稻埕的屈臣氏大樓,以批發進口西藥為主,也代理英國史谷脫(Scott)魚肝油。

 

然而,香港屈臣氏派了經理齊塔藍來到臺灣處理商標,卻將主要總代理權授予巫世傳的「神農氏大藥房」,這家藥房就位於修繕後的「屈臣氏」往北幾步的郵局隔壁。

 

巫世傳是彰化溪湖人,14歲時隻身到員林某藥房當學徒,後來又到臺北市屈臣氏大藥房學習調製成藥,1928年(昭和3年)自立門戶。他精通西藥,進口香港西藥和化妝品等,根據其後人巫志賢的回憶,當時還在今之大稻埕貴德街開設製藥工廠:產製神農散(治胃痛、腸絞痛等症)、肺必靈(治傷風、感冒、咳嗽等症)、杏仁精(作為沖泡杏仁湯的原料,飲用可潤喉、治咳)、杏仁露(治咳、潤喉),及九一四藥水(治花柳、性病)等成藥品,配送各地藥房(局)寄售,或批售給藥販配寄各地家庭作備用成藥。二次大戰末期及台灣光復初期,其生產製造之各項藥品經常在廣播電台廣告介紹,是時,藥房業務繁忙,生意極為興隆,可以「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形容當時盛況。

 

從神農氏大藥房的生產,可以看出當時一般西藥房的供需情況。另一方面,直到1926年時,李俊啟的名聲也不遑多讓,當時報載香港屈臣氏的藥品非常有效,適合華人體質,且全臺歸李俊啟氏專營。可是到了1934年香港屈臣氏本店向法院提出告訴,控告臺灣的李俊啟擅自使用該公司的商標,這商標即是現存建築立面3樓外牆所鑲鐫的飛龍與麒麟護衛七層寶塔圖騰,且兩旁書有「龍麟伴塔為記,別人不得冒效」的字句。

 

李俊啟最終敗訴,香港屈臣氏乃強力放送神農氏大藥房才是正宗總代理店,自此戰前臺灣屈臣氏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了。但李俊啟的兒子李義人則在日本長崎大學藥劑系卒業,返台承繼父業,專業經營,無奈因戰亂等諸多原因,逐漸式微,1996年遭逢大火,直至2005年由市府列為巿定古蹟後,交由李家後代李永崇建築師修復完成。▲修復後的屈臣氏大藥房。(魚夫攝)


▲手機掃描看建築影片。


文‧圖‧攝影/魚夫(弘光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