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0-19

4581

萬華是台北著名的服飾批發大街之一,各式服裝店林立,在這裡除了可以找到走在潮流尖端的時尚服飾,也能尋得台灣製造的純棉內衣,更甚者還有師承上海老師傅的唐裝打版技藝以及精美的飾品工藝,藏身於萬華的老店家與達人雲集,隨著時代更迭,不僅勇於開創專屬自己的特色,也見證萬華一路走來的發展與蛻變。

台北市商業處為促進民眾對萬華的了解,特別尋訪了這裡的亮點特色店家及藝匠達人,希望藉由他們奮鬥的故事,引起大家對萬華的興趣,翻轉艋舺舊印象。

 

時尚圈 與時俱進的服飾商圈

340年前,萬華的大理街可說是台灣首屈一指的服飾批發大街,然而隨著網路時代興起與消費習慣改變,如何維持服飾大街的風采,成為在地店家的首要課題。開業超過40個年頭,店裡人潮仍舊絡繹不絕,廣盛益店長王小姐笑言,他們最大的優勢來自於跟得上時尚潮流,「我們做前端批發,要比店面更具時尚眼光及敏銳度,不然就等著被淘汰。」

 

今日以少女流行服飾為銷售主軸的廣盛益,早年大多販售舒適的棉T,然而在10多年前,看準了日、韓戲劇帶來的潮流,和網路資訊廣泛流通,廣盛益大刀闊斧,改以較具時尚感的時裝為主。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廣盛益
10多年前看準日、韓戲劇引起的潮流,改以販售少女流行服飾為主。(攝影/許斌)

 

「流行趨勢瞬息萬變,不能囤貨,今年沒賣,明年就賣不太出去了。」王小姐笑言,在大理街上,看到的不僅是服飾品味的轉換,連客人也變得更加精明,以前覺得便宜就好,現在對於款式、版型、搭配性等,都十足挑剔。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現在客人對款式、版型、搭配性等都十足注重。(攝影/許斌)

 

除了面對客人,工廠下單部分也變得更有挑戰,「有些工廠說斷貨就斷貨,即使賣得很好,但是他們沒有布料,就是不做,我們就得再去找其他工廠做,以滿足客人的需求。」王小姐粗估,目前合作的廠家就有20幾間,「雖然忙碌了些,但也唯有這樣才能保證貨色齊全,保有批發的優勢,不被網路購物打敗。」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廣盛益指出,貨色齊全才能保有批發的優勢,不被網路購物打敗。(攝影/許斌)

 

批發地 老城區的濃厚人情味

專賣內衣與嬰兒服飾的「老萬昌內衣行」第2代老闆裴志鵬,回憶起48年前隨著父親在此做生意,當時的萬華街頭有機車店、腳踏車維修店、藥房等,因為靠近萬華車站,帶動批發人潮,服飾店家在這裡發展出群聚效應,便逐漸成為了服飾商圈。

 

守著父親留下的老店,裴志鵬不僅看盡了這一帶的轉變,也笑稱自己的人生如同姓氏一樣,「非衣」莫屬。「我6歲起就守著這間店了,在這裡生活成長。」他懂事之後,就開始利用假日當起父母親的助手,協助理貨之餘,也學會如何介紹產品以及與客人應對進退的道理。老萬昌的產品,有高達9成是台灣製造,不僅品質好且布料柔軟舒適,無論是哪一個年齡階層的客人,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的內衣,也是這間近50年的老店仍擁有一群死忠顧客的原因之一。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老萬昌內衣行專售內衣與嬰兒服飾,老闆裴志鵬(左)傳承老店,以良好的產品品質及服務獲得客戶信賴。(攝影/許斌)

 

裴志鵬坦言,面對東南亞的低價競爭,老萬昌也曾一度失去優勢,「但是台灣紡織業的水準高,時間久了客人還是會漸漸回籠,就連移居國外的客人,回國都會特地來我們這採買。」

 

堅持品質與承諾,裴志鵬扣除颱風天、過年時節,一年到頭他拉下鐵門的日子不超過半個月,「就怕客人找不到我們,讓人家多跑一趟。」裴志鵬話語中對客人的珍惜體貼,隱隱透露出萬華這老城區最難能可貴的濃厚人情。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老萬昌內衣琳瑯滿目,無論是哪一個年齡階層的客人,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的內衣。(攝影/許斌)

 

繁華間 藏身巷弄的精湛好手藝

要從老城區中找到一間40年老店並不稀奇,這些老店內的達人宗師,才是最令人著迷之處。藏身在和平西路2樓的九段工坊,就有著一位唐裝打版達人—林俊卿。

 

九段的店名由來,取自黑帶最高段數,彷彿訴說著林俊卿的好手藝,談起手工唐裝,林俊卿的名號在國內可謂數一數二的響亮,許多高官、明星都是他的客戶,傳統旗袍、唐裝重視打版的功夫,版子打得好,穿起來舒適又修飾身形;然而若是提到當年為何選擇以製作唐裝為職志,他則說:「要立足社會,絕對要有一技之長。」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唐裝打版達人林俊卿年少刻苦學習製作旗袍,手藝深厚扎實,製作的唐裝深獲海內外客戶讚賞。(攝影/黃建彬)

 

礙於家計,林俊卿無法繼續升學,當時年僅13歲的他羨慕旗袍師傅的1日工資等同於粗工3日的收入,便到西門町跟著上海老師傅學做旗袍,「師傅是山東人,罵起人來特別大聲,但他的技藝沒話說,是當時頂尖的名師。」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從最基礎的縫扣、做領到打版,一步步扎實學習,18歲的他就已經出師,在有了點積蓄後,林俊卿開始創業當老闆,看準了時裝市場的商機無限,他一度放棄唐裝技術,從事服飾加工、批發生意,也在短時間內就賺足荷包,林俊卿描述:「30幾年前,萬華的店面一個月房租要價20萬,但是我們一個月營業額就有2千萬。」

 

然而一場投資失利,讓他失去所有,在這時,一個念頭閃過他的腦海,「我還有一技之長,我有打版的技術啊!」就這樣,他以唐裝東山再起,站穩腳步,靠著這項近代幾近失傳的好手藝,縫製出一件件精緻的唐裝,也再次縫出他的人生版圖。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九段工坊內的唐裝皆是林俊卿親手打版設計, 樣式、花色既保留傳統又具新意。(攝影/許斌)

 

觀光區 以技藝行銷台灣

往另一頭的華西街觀光夜市走去,在眾多老店家中,「RUBY」的精緻手工飾品顯得特別,老闆郭丞閔今年才30歲,但他的精湛手藝與設計品味已深受歐洲市場的肯定。

 

從小就著迷於金屬光澤的郭丞閔,談起當年踏入手工飾品界,其實也是偶然,「我在英國念書時,因緣際會之下了解到,原來世界上有很多名牌飾品以前都是請台灣代工的,這麼精緻又需要技術的東西,台灣也曾名列世界第一,當時覺得身為台灣人實在好驕傲。」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郭丞閔將店開在華西街,期待從來往的客人中尋找新的創作靈感。(攝影/黃建彬)

 

他將這份驕傲化為實際行動,回國後積極尋覓並向那些曾經幫國際品牌代工的老師傅們拜師學藝,「他們都已屆退休之齡,有些技藝礙於年紀、眼力,變得很吃力,我就覺得自己必須要傳承下去。」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郭丞閔以精湛手藝打造風格獨具的飾品。(攝影/黃建彬)

 

 

郭丞閔在創作中總會嘗試將台灣文化帶入設計裡,例如以青花瓷當作寶石,搭配蛋白石,製作出別具風格的耳環;也將東方裝飾藝術的流蘇,以較具藝術感的方式做變化,讓傳統融合現代,成為別具設計感的精緻藝品。至於為何將新潮的飾品店設置在萬華,郭丞閔有其獨到想法,「萬華的人是流動的,串流著各地、各國的人,不同的客人會給我全新的創作靈感,也讓我隨時保持眼界的開闊。」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身為台北最早發展的地區,萬華隨著時代不停的轉動,經典老店延續著傳統,而新創店家則繁衍出無限生機,若想同時感受年代風華與淬鍊新生,不妨走一趟萬華,讓自己置身於那個如夢又似真的繁華老台北。
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來去艋舺 結合傳統 走出新未來


 

文/林盈足
攝影/許斌、黃建彬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