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4月第591期—見證日治台灣寺廟建築歷史與宗教之傳承 西本願寺從宗教聖地蛻變為警備總部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4-14

5891

台北畫刊106年4月第591期—見證日治台灣寺廟建築歷史與宗教之傳承 西本願寺從宗教聖地蛻變為警備總部
日治時期所謂東或西本願寺,並非以地理位置來判別,比如若是西本願寺來臺建造的,不管在臺北的東西南北,通稱「西本願寺」,所以本來的西本願寺位於今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西側、長沙街與貴陽街之間,即為今之「臺北市立文獻館」,而東本願寺所在位置則在今之西寧南路「獅子林商業大樓」,反而在西本願寺的西北方了。
 
西本願寺正式名稱「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台灣別院」,來台甚早,1895年從軍布教使、軍隊慰問兼開教視察使渡台,隔年設立教會,開始布教,再一年,即覓得新地町2,500坪的土地準備建寺,新築工程於1900年獲得教派總部撥付資金後才開始構築,隔年布教所再升格為臺北別院,並且入座木佛本尊。此後,陸續成立少年教會、成德學院,並發行《慈光》雜誌等等, 其中1925年創立「樹心幼稚園」,應為今日之「樹心會館」。
 
曾為臺灣最大的日本佛寺
關於西本願寺臺北別院的介紹,網路裡《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的說明最為詳盡:臺灣別院的本堂設計圖由「請負業」(包工)的松井組於1930年提交審核通過,其間因德高望重的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出面協調,乃得以議價順利開工,1931年舉行上棟式,隔年1月7日舉辦入佛式,本堂部分宣告落成。
 
其後再增建附屬設施,包括庫裡和山門。庫裡主要功能在提供儲藏和調理食物等所在,由浦田組承攬興建,1934年完工。而山門則由川本組承攬工事,特別運用臺灣檜木來打造,趕在和庫裡同時竣工,一起舉行慶祝儀式。
 
新建的第二代本堂規模頗為龐大,建坪有302坪,正面寬度為18.82間,約34.22公尺,分為7跨,高度為76尺,約23.03公尺;建物其實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仿京都紫宸殿的宮廷形式,建材均為上等臺灣檜本,空間分布則區隔出外陣與內陣,雕樑畫棟極為講究,而其下的基座以阻止蟻害的鋼筋混凝土構成,內部配置有圖書室、會議室、事務室、輪番室、娛樂室、獨身室、食堂、湯沸場、倉庫等空間,也有床、書櫃、衣櫥等,1975年大火燒毀上層,如今大火僅存的臺座,修復仍可利用作為辦公空間。
 
警備總部的恐怖第二處
戰後,原是宗教聖地的西本願寺為理教公所、軍方、警備總部第二處、聯勤被服廠、反共救國軍及自大陳島撤退來台的軍民所據,宛如大雜院,其中因有警總進駐,所以在228事件發生時,涉入謀議台灣獨立案的辜振甫、台灣人第一位日本檢察官王育霖,以及創辦《人民導報》的宋斐如等均被囚禁於此。
 
2006年台北市政府指定殘存的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為市定古蹟,輪番所、參道、本堂、御廟所等遺蹟為歷史建築,於2011年開始整修,但不再恢復本堂,2013年開放參觀,原臺座部分現為臺北市立文獻館。台北畫刊106年4月第591期—見證日治台灣寺廟建築歷史與宗教之傳承 西本願寺從宗教聖地蛻變為警備總部▲西本願寺的本堂臺座,現為臺北市立文獻館。(攝影/魚夫)


文.圖.攝影/魚夫(弘光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