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1月第598期—《臺北食食通》 剖析飲食台北的歷史脈絡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1-16

4818


▲香Q綿密的俄羅斯軟糖是明星咖啡館的招牌。(攝影╱王君堯)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對人民生計來說,絕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隨著社會文明的演進,飲食也成為了各城市最重視的文化資產,因為透過了解飲食的變遷,就能認識一個城市的歷史脈絡。

 

文化熔爐 台北飲食面貌多元

 

身為台灣政經重鎮的台北,多年來大方迎接各種不同文化,它們相互衝擊又彼此融合,經過歲月洗禮,孕育出相當多元的在地飲食特色。有許多傳統老字號業者,強調遵循古法,對於正統的老味道有著不可妥協的堅持;而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料理也散布於台北各個大街小巷,生魚片、拉麵、漢堡、咖啡……,從早餐到消夜、小吃到盛宴、中式餐館到西式餐廳,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給。這些食物在台北的飲食文化當中,都以各自不同的面貌,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
▲圓山飯店的紅豆鬆糕深受宋美齡女士喜愛。(攝影╱魚夫)

 

《臺北食食通》一書請來關注飲食文化超過30年的魚夫執筆,翻開本書,彷彿置身於一場台北的美食文化饗宴,除了能一窺魚夫私藏的美食之外,更能認識台北城的飲食發展歷程。營業將近70載的明星咖啡館和俄羅斯的「十月革命」有什麼關係?天津蔥抓餅其實並非來自天津?拉麵要「替玉」又是什麼意思?還有許多與台北飲食相關的知識和趣事,都能在本書中獲得答案。
▲興蓬萊臺菜餐廳的五柳枝糖醋魚是每桌必點的經典名菜。(攝影╱王君堯)

 

另外,本書也專訪許多店家,透過這些細膩文字,將能更深入了解在台北從事飲食產業的「頭家」們製作美食的心路歷程。有些店家更大方公布食物烹飪的「好撇步」,讓讀者在了解台北飲食文化點點滴滴的同時,也能親自動手,做出令人垂涎三尺的好料理。

想知道更多食物的歷史典故、了解行家們私藏的美食祕訣嗎?那您絕對不能錯過《臺北食食通》!
▲光餅蚵仔煎是正港的福州菜。(攝影╱王君堯)

 

▲兩喜號魷魚羹湯頭濃郁鮮美,魷魚軟中帶有嚼勁。﹙攝影╱王君堯)

老饕在臺語裡的用詞是「食食通」,第一字是動詞,唸呷,第二字是食物的意思,所以本意是對於呷食物這事很精通的意思,所以我雖不敢自稱饕家,但臺北從西跑過東,為了一張嘴,都跑斷兩條腿了,總也算是個食食通了吧?—節錄自作者序

  《臺北食食通》

魚夫著/定價新台幣250/可至全台各大書店購買

 

文/王子行 
攝影/
魚夫、王君堯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