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新舊風情的轉變與融合 中山北路條通&赤峰街 庶民努力打拚的社會縮影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2-15

9150

新舊交揉的台北巷弄風情,幾經時代更迭,堆疊出風格迥異的文化紋理。中山北路條通從高雅的日式宿舍區,發展成霓虹閃爍的喧囂商街;純樸人情洋溢的赤峰街,並存著二手汽車零件的老店鋪與清新創意的文青小店,走在老城區的時光小巷間,總能尋覓說不完的故事與驚喜!

▲圖為1957年台北最現代化的街道—中山北路。(圖╱台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中山北路條通 鬧中取靜的高級住宅區
日本時代為了讓皇室人員、特使等方便前往參拜台灣神社開闢了「敕使街道」(現為中山北路1段至3段),至今寬闊筆直的中山北路1段仍是台北市的交通要道,但轉入與南京東路交會的巷弄內,則會發現與繁忙的中山北路截然不同的條通風情。

今日的中山北路以東、新生北路以西、南京東路以南及市民大道以北這一區塊,由於鄰近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等地,在日本大正時期畫設為「大正町」街區,同時為來台日本官員的宿舍區。當時每戶日式宿舍約80至100坪,是擁有獨棟木造房舍與庭院的高級住宅,住戶皆為擔任重要行政職務的日本官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豪華富麗的住宅區。

台灣光復後,日本人搬離此地,有些房舍便轉讓給台灣人,隨著遷入條通內的人口增加,獨棟獨院的日本宿舍陸續拆除,重建成能夠容納多戶人家的磚造公寓。隨著戰後經濟復甦,中山北路上販售旗袍、舶來品等店家林立,各大銀行也在此開設分行,中山北路條通由於地理位置佳,成為不少公務員、律師、醫師落腳居住的首選。每到黃昏時,家家戶戶點燃煤球準備晚飯,炊煙裊裊,伴隨著孩童在當時還是大排水溝的林森北路與天津街邊撈魚嬉鬧的歡笑聲,一起迎接外出工作的人們回到溫馨的家。

1969年以前,初到台灣的先總統蔣經國先生一家,就居住在附近的長安東路18號寓所,後來因馬路拓寬要拆除,才搬到七海寓所。自1966年便住在條通街區的正得里里長吳蘇秀霞表示,這裡因靠近行政機關,環境良好,也令中山北路一帶的商業更加繁榮,戰後日本人撤走,條通開始由台灣人進駐,那時大家都為了生活努力打拚,平實而安穩。

閃爍霓虹燈點亮繁華夜晚
1980年代左右,台灣與日本的貿易往來頻繁,中山北路2、3段一帶進駐了許多日本貿易公司,而原本集中於北投溫泉區的酒店,因為政府的掃蕩,有部分就移入了條通內繼續做生意,服務台灣及日本的客人。當夜晚華燈初上時,條通街區搖身一變,成為最受日本人歡迎的娛樂場域,巷道內也開設了諸多日本料理餐廳、卡拉OK、酒店,每條巷口都停著接待客人的三輪車,人潮擁擠,相當熱鬧,為台灣經濟的黃金時期寫下五彩繽紛的註解。


▲日本時代中山北路條通被規畫為高級住宅區,「條通」街道名稱被保留至今。(攝影╱劉德媛)

吳蘇秀霞表示,一般人常常誤以為酒店林立的條通街區必定龍蛇雜處、治安堪憂,但其實多數店家都非常樂意配合社區的活動,也與周邊住戶相處融洽,前來消費的客人也大都在午夜以前就會陸續散去,並不影響當地住戶生活。

道地美食延續日式風味
如今的中山北路條通街區,多數酒吧已不再營業,不復往日燈紅酒綠的盛況,取而代之的是諸多拉麵店、鰻魚屋、居酒屋等日本料理店家,為台北人提供道地多元的日式料理,不僅是饕客尋覓美食的首選地,也延續了條通街區濃厚的日本風情。

信步漫遊在中山北路條通街區,遙想寧靜懷舊的日式風情,品嘗道地日本美食,感受台灣在地多元文化朝氣蓬勃的新風貌,彷彿這近百年來的時間在身旁緩緩流動,觸手可及。

赤峰街 艱苦到繁榮的庶民生活
距離中山北路條通不遠的赤峰街,在日本時代,因靠近公務行政機關,許多基層日本公務員住在這裡,也因鄰近大稻埕、延平北路一帶,不少台灣勞動階層民眾也在此生活,因此街道上多為連棟的日式宿舍與台式平房,間雜著數棟由家境富裕的台灣商人所建造的兩層樓西式洋房。

現位於赤峰街與承德路2段間的建成公園,是當時台灣第一座兒童樂園的園址,也是附近孩童最喜愛的遊樂場所;南京西路與赤峰街口則開設了一間糖果工廠,甜甜的香味飄散在赤峰街的空氣中,伴隨著兒童嬉鬧的聲音,沖淡了在艱苦環境中討生活的苦澀。


▲從早期到現在,建成公園一直是附近孩童最喜愛的遊樂場所。(攝影╱黃宇凡)

日本人離開後,赤峰街的日式宿舍改由台灣人居住,除了台北本地人以外,也湧入許多從外地前來謀生的勞工,生活空間變得狹窄擁擠。在赤峰街度過童年的台大哲學系教授李日章回憶,當時一棟狹長的磚造台式平房內,在最擁擠時曾多達8戶人家共同生活,其中包括學生、教師、公務員、打鐵街的勞工,甚或在中山北路附近酒吧工作的女性,在這小小的街區內,上演著各式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態。

台大哲學系教授李日章在赤峰街度過他的童年。
▲台大哲學系教授李日章在赤峰街度過他的童年。(攝影╱黃宇凡)

鄰近的南京西路、延平北路上,隨著戰後經濟逐漸復甦,也陸續出現第一劇場、大中華戲院等設施,各式各樣的商店和小販形塑出當時赤峰街的熱鬧生活。

此「歹鐵仔街」非彼「打鐵仔街」
在7、80年前,承德路還是一條尚未鋪設柏油的泥土路,道路兩旁有許多鍛造器物的打鐵作坊,因此俗稱為「打鐵街」;鄰近的赤峰街巷道內則因為有許多販售二手汽車機械零件的店家,而與打鐵街相對,俗稱為「歹鐵仔街」。李日章教授提到,自1970年代政府實施承德路拓寬工程以後,其中一些打鐵作坊搬遷至赤峰街巷道內,因而常會有人誤以為早期鼎鼎有名的「打鐵街」就是指赤峰街。

「『歹鐵仔街』上的店家主要經營從歐、美、日本進口的二手汽車機械零件,重新維修整理後,轉賣給保養廠;也有許多車主會直接前來赤峰街找尋零件。」自1981年就來到赤峰街打拚的元大汽車材料行陳老闆表示:「在經濟最繁榮的時期,赤峰街的店家每天生意都好得不得了,如今的生意雖然剩下6成左右,各大零件行的老闆們依然堅持以專業技術供給各項機械零件,是台灣工業發展背後不可或缺的後盾。」


▲赤峰街巷道內群聚二手汽車零件店家,俗稱「歹鐵仔街」。(攝影╱黃宇凡)

文創產業移入迸發在地文化活力
近年來赤峰街閒靜的氛圍吸引了許多餐飲業者及販售服飾或文創商品的特色店家進駐,為赤峰街巷弄注入新鮮的活水。在赤峰街41巷經營咖啡店的賴小姐表示,初開業時,赤峰街尚未出現這麼多文創商店,然而巷弄內懷舊的氛圍和許許多多的機械零件行,讓赤峰街散發獨特的吸引力。經營古著店的詹小姐原本在內湖開業,由於欣賞赤峰街舒適悠閒的氣氛,也因為眾多相似產業在此營業的群聚經濟效益,故而轉來此地發揮美感創意,提供消費者實用與質感兼具的商品。零件行大哥和年輕的店家彼此相處融洽,希望共同創造赤峰街蓬勃的榮景。

▲各式文創商店進駐赤峰街,與巷弄內的懷舊氣氛相融,迸發出獨特的在地活力。(攝影╱黃宇凡)
▲各式文創商店進駐赤峰街,與巷弄內的懷舊氣氛相融,迸發出獨特的在地活力。(攝影╱黃宇凡)

▲各式文創商店進駐赤峰街,與巷弄內的懷舊氣氛相融,迸發出獨特的在地活力。(攝影╱黃宇凡)

從日本時代的建築,「歹鐵仔街」上叮叮作響的鋼鐵敲擊聲,到五彩繽紛的文創店家,以及四溢的馥郁咖啡香到質樸的書香⋯⋯赤峰街在新舊產業交融、碰撞形塑出的獨特氣質,已成為台北不容錯過的尋寶地。

文/ 高穗坪
攝影/ 黃宇凡、劉德媛

圖/ 中央通訊社、聯合知識庫提供、台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