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4月第555期—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多元環保葬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3102

回歸大自然的懷抱 多元環保葬
台北畫刊555期—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多元環保葬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身後事」也有更多元化的選擇。傳統的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土葬方式,已經有了新的作法。為了節省土地資源,將骨灰埋入花下、樹木下,甚或拋向海中的多元環保葬法興起,往生者以更多形式遺愛人間。

環保葬法符合簡約生活趨勢
傳統上,家屬對往生者的後事皆相當謹慎,會挑選適合的時機,進行殯葬儀式,因此每到「好日子」,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的禮廳和火化爐場次常常一位難求。但曾經將先人由土葬改為樹葬植存的王伯伯說:「北市房價高,連墓地價格也高昂,數年後還要『揀金』,禮俗較多,所以還是環保葬比較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

多元環保葬打破了「據洞為親」的土葬傳統,讓骨灰在大地中化作春泥,更延續了傳統上入土為安的觀念。目前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為了鼓勵民眾多採用環保葬法,推出凡是申請以環保葬方式安葬者皆免收費的措施,總的來說,至少可比傳統土葬省下至少7萬元以上之費用(以土葬而言,北市最小坪數公墓價格為7萬3,200元,且使用年限僅7年,期限到了仍需處理起掘及晉塔事宜)。

目前比較多人採行的樹葬與花葬兩種方式,是將骨灰研磨成細粉之後裝入可分解的棉紙袋中,埋葬於植物根部附近。而為了保持環境的美觀,現場並不會立墓碑,也不會記錄亡者姓名,但是殯葬處考量家屬祭拜追思的需求,不論是樹葬或花葬區,皆有劃分植存區域,讓家屬能找到先人骨灰的大略位置。

此類安葬方式讓往生者與大自然合而為一,不僅保有「入土為安」的傳統習俗精神,又能讓逝者回歸綠意懷抱,已漸漸為民眾所接受,截至民國102年底已有五千多人參與。

台北畫刊555期—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多元環保葬▲選擇環境優美、百花簇擁的墓區作為長眠的地方,讓生命在大自然中延續。

台北畫刊555期—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多元環保葬▲前往花葬區追思時,請以鮮花代替供品,悼念先人。

長眠優美環境 家屬寬慰安心
在陽明山第一公墓的陽明山臻善園(花葬區),有18個分區,各區以不同的花卉植物布展,總計有五千個穴位可循環使用,兼具美化景觀及環境保護等多重效益,過世的親人能長眠於如詩畫般的優美環境中,也讓前來追思的家屬寬慰安心。

2月底曾參加花葬的陳先生說,他的姐姐在去年因癌症過世,生前就決定要將骨灰灑入土中。甚至在生前就與家人討論下葬的地點,最後在陽明山臻善園入土。觀念前衛的姐姐生前認為,採環保葬法所省下來的資金可留給在世的孩子運用,而孩子如要前往祭拜,也可以直接坐公車到陽明山,在鳥語花香的環境裡,跟媽媽說說話來追思悼念。

海葬則是將過世者遺體火化後,將骨灰研磨處理,裝入環保棉紙袋及安息盒內,後人再前往碼頭登船,待船隻航行至外海(6公里處),由親人在默禱後將安息盒與鮮花擲入大海。活動過程中殯葬處也提供專車接駁服務,在第一殯儀館的追思儀式結束後,即搭乘專車前往碼頭搭船,節省等待的時間。

曾把骨灰千里迢迢由美國帶回臺灣的谷小姐說,父母在退休後移民美國,而父親過世前交代以海葬處理後事;但由於父母感情深厚,子女們是待母親過世後,才將兩人骨灰運回臺灣,以海葬擲入臺灣海峽,落葉歸根。


台北畫刊555期—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多元環保葬

▲身後將骨灰拋向海中,身體力行環保理念。

多元環保葬能讓往生者「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身後與大自然共存長眠、「庇蔭」後人,釋出更多綠地及休憩空間,為子孫留下人間淨土,將生命幻化出新價值。



文/曾妮可 
圖/臺北市殯葬管理處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