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登入
    收藏
    • :::
    • 網站導覽
    • 登入
      • 我的收藏
      • 全文檢索
      • Language

      臺北畫刊103年09月第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7168

      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有一群臺北人,他們在工作中與臺北共同成長,也見證著這裡的變化,有人陪伴許多家庭度過兒童遊樂時光;有人從事車掌工作,欣見臺北交通不斷飛躍成長;有人則透過攝影鏡頭捕捉臺北的瞬息萬變。從他們的經歷,可以回味臺北變遷的浮光掠影,也記錄許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記憶座標。

      兒童育樂中心‧鄭明珠
      不捨八十年遊樂園走入歷史

      創立於西元1934年、橫跨數個世代的兒童育樂中心,預計年底士林兒童新樂園正式啟用後,即將走入歷史,讓許多臺北人、尤其是兒育中心的員工相當不捨,已在園內服務十六年的鄭明珠哽咽地說:「想到再過幾個月這裡就要關閉,好希望時光停留,讓那天永遠不要來。」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鄭明珠在兒童育樂中心服務十六年,難以割捨對此地深刻的情感。

      兒童育樂中心創立於日據時期,曾是臺灣最早且唯一的公營樂園,很多臺北人所坐的第一部碰碰車、咖啡杯、摩天輪、音樂馬車、龍鳳船、輻射飛椅就是在這裡。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輻射飛椅搭載著各個世代的童年與歡樂,一起旋轉飛翔。

      鄭明珠表示,自己小時候曾經來兒育中心遊玩,長大後竟有機會入園服務,在這裡工作的期間看過也聽說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例如有位母親從前常帶孩子來玩,後來孩子因病去世,她經常回到這裡來回味與孩子共同遊玩的點滴;還有一對熟客陳爸爸與陳媽媽,經常帶患有腦性麻痺的女兒來玩,但想到園區即將關閉,不知道要如何跟女兒講這個消息。

      最令鄭明珠印象深刻的是「碰碰車阿伯」謝昭華,自從他國小五年級到過兒育中心的遊樂世界後就「一見鍾情」,最愛玩的遊樂設施就是碰碰車,現在退休之後天天來玩個十幾趟才罷休。由於曾有媒體報導,許多小粉絲慕名前來,指名要找「碰碰車阿伯」尬車。下次來到碰碰車區,說不定可以看到謝昭華頂著一頭華髮與小朋友尬車的有趣畫面。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碰碰車阿伯謝昭華(左)對碰碰車「一見鍾情」,天天都要來報到。

      很多習慣新玩樂措施的民眾難以想像,兒育中心在全盛時期,排隊買遊樂券的隊伍可以將園區外圍繞兩圈,鄭明珠指著摩天輪、咖啡杯、旋轉木馬、碰碰車前面的廣場說道:「以前排隊等候的人擠得滿滿滿,連路面都看不到呢!」她說,進園入口處的溜滑梯也相當熱門,因為同時擁有快速與慢速滑道,連大人也趨之若鶩,經常大排長龍。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旋轉木馬是園內最受歡迎的設施之一,帶給大小朋友無窮的歡樂與回憶。

      如果想要重溫童年遊樂時光, 不妨趁著兒育中心年底走入歷史前來體驗。「以前來玩的小女孩,現在已經結婚生子、帶著小孩來玩,這裡是個創造快樂與回憶的地方。」鄭明珠說。

      資深車掌小姐‧張百合
      退而不休,公車活字典為民服務

      很多新世代在臺北搭公車已習慣司機一人服務、自己投幣或刷悠遊卡的搭車模式,但很多老臺北人對於以前公車上有車掌服務、剪公車票卡的年代,印象依然相當深刻。目前已高齡七十五歲、看來依然充滿活力的前資深車掌張百合,指著「好運臺北― 交通特展」中布置的懷舊牛頭公車和車掌小姐裝置圖像時,對於車掌生涯如數家珍。

      「以前我跑過沒有門只有鐵鏈的公車,還要幫乘客剪車票,很多學生或上班族都是買一格一格的月票,現在大家用悠遊卡,已經看不到了。」張百合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搭公車,中學畢業後考入當時的公路局而成為車掌小姐,一待就是三十幾年,跑過0南、260等路線公車,在當時的年代,能夠穿上一身車掌制服,就如同現在的空服員般令人豔羨,甚至還多次收到愛慕者寫的情書,由於她執勤的260路公車路 線會經過陽明山區,有些住在山區別墅的海外乘客偶爾會邀她下班後去吃飯,但單純的她無意高攀,一律予以婉拒。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過去的車掌小姐穿著一身制服,如同現在的空服員般令人豔羨。(本刊資料照)

      可別看車掌工作外表光鮮亮麗又神氣,敬業的張百合說,早年公車設備簡陋又沒有冷氣,車掌工作除了剪票還要負責擦車窗、掃地等車輛清潔工作,要求完美的她不放過車窗死角,經常在擦玻璃時被窗緣割破了手,而且颳風下雨都要出勤,但她喜歡透過這份工作觀察眾生相,像是手拿原文書的大學生氣質不凡,也藉機學習女生的穿著打扮。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前車掌小姐張百合回憶過去工作除為乘客剪票,還負責車輛清潔,看起來雖然光鮮亮麗,其實並不輕鬆。

      張百合最樂在其中的事情是, 邊看風景、邊聽不同的乘客講些趣聞或做人做事的道理。工作多年遇過最好笑的則是,由於早期驗票時需要下車,曾經就有一位同事還未及驗票吹哨及跳上車,司機一時不察就開走了,把車掌小姐留在原地,令人哭笑不得。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張百合當車掌小姐時最開心的事是邊看風景,邊觀察乘客百態(翻攝張百合舊照)。

      不過,隨著臺北交通的飛躍成長及演變,民國72年公車裁撤車掌小姐後,張百合轉任至臺北市政府聯合服務中心服務,回答民眾各項公車路線問題,她總能在三秒內答出從哪站上車或下車、如何轉車等,儼然是本「公車活字典」,而民眾也對她親切的服務留下深刻印象。「以前因為公車路線只有二、三十路,比較好記,現在公車路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方便,但不像以前那麼好 記了。」

      如今已經退休的張百合依然喜歡搭乘公車去郊遊、運動,或是跟一群老友相約敘舊,日子過得相當充實。從早期臺北交通不便,到如今捷運開通、公車四通八達的秩序與便利,走過臺北不同交通世代的張百合相當樂見臺北的成長,也希望臺北變得越來越好。

      《臺北畫刊》資深攝影‧王能佑
      為臺北留下影像資料庫

      很多習慣每個月閱讀《臺北畫刊》的民眾,對於「王能佑」這個名字並不陌生,舉凡刊物中各項市政、專題報導、旅遊景點、人物專訪等內容的照片,幾乎都出自這位資深攝影師之手,王能佑在《臺北畫刊》擔任專職攝影二十多年來,已經累積龐大的圖片資料庫,從早期的底片、135、120幻燈片、到數位攝影,已有數萬張與臺北相關的影像,說他用相機記錄臺北發展史,倒也貼切。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日前甫退休的王能佑回憶,二十幾年前他即在臺北市政府拍攝《市政週刊》,之後轉職至《臺北畫刊》服務,拍攝的人、事、物多得不勝枚舉,很多地方甚至重拍了好幾次,大街小巷幾乎踩遍,他自我比喻「就像計程車司機一樣,在臺北趴趴走」, 經常為了取景而上山下海或耐心等待多時,例如有一次為了拍攝夜景而上山,他看見前方一位年邁的阿伯健步如飛,誤以為前頭路況平順,卻是行至一座峭壁, 為了不錯過攝影時機,只得硬著頭皮將沉重的相機和腳架揹到背上,雙手抓繩索攀爬到山頂平臺,可惜最後還是錯失時機。另一次則是頂著中午豔陽,躺在炙熱的地上,只為了捕捉多國旗幟飄揚與台北101大樓的雄偉畫面。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為了捕捉雄偉畫面,王能佑不畏日正當中,躺在炙熱的地上拍照。

      談完為這份工作所吃的苦,王能佑也分享了其中樂趣:「我拍過基隆河靠近內湖科技園區的藍色公路夜景,當時情商整艘輪船配合拍攝,感覺滿過癮的。雖然有時會想,當別人放假去看跨年煙火或是大稻埕煙火節,而我卻是在拍照,但反過來想,當2010年花博會時排隊很久才進得去的夢想館,我卻可以因公務採訪而入內拍攝,想想還蠻不錯的。」 除此之外,採訪時也常遇到熱情的民眾,王能佑說道:「有次拍攝社子島島頭公園,我請一對情侶入鏡,他們配合擺了多種姿勢,夜景搭上戀人最後成果相當好。」

      多年來,王能佑拍過很多令臺北人回味、已消逝、正在消逝或歷史空間再利用的地標,例如中華商場、臺北圓環、兒童育樂中心、14和15號公園、光華商場、四四南村、西門紅樓、華山藝文特區、剝皮寮、松山菸廠等,看到臺北從以前的交通黑暗期,到捷運開通、騎樓整平、YouBike微笑單車上路等嶄新面貌,既是為消逝的記憶座標感到惋惜,也為臺北城市的進步感到欣慰。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王能佑鏡頭下尚未拆遷的中華商場,現已成珍貴的歷史畫面。(王能佑攝)

      台北畫刊560期—回味臺北人 那些變遷的浮光掠影
      ▲舊臺北圓環曾有臺北廚房的美名,也由王能佑留下拆除重建前的畫面。(王能佑攝)

      臺北有很多地標令人回味,但 如果只憑著幾個人的回憶,很難看到完整的發展軌跡,希望有更多對城市發展「有感」的人,共同透過回憶、文字、影像,為臺北留下珍貴的紀錄。


      文/許麗芩
      攝影/吳金石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