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4年2月第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3185

糖人兒,是一種外表俏皮可愛,入嘴甜膩可口的糖製玩偶,在古早玩物不多的時代,常惹得孩子歡喜無比。例如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便載了一段相當重要的糖人兒情節:

少女楊不悔對著大哥哥張無忌回憶起往事時說道:「你給了我那個糖人兒,我捨不得吃,可是拿在手裡走路,太陽曬著曬著,糖人兒融啦,我傷心得什麼似的,哭著不肯停……你雖然後來買了更大更好的糖人兒給我,我也不要了,反而惹得我又大哭了一場……我的脾氣很執拗,殷六叔是我第一個喜歡的糖人兒,我再也不喜歡第二個了。

其後,「糖人兒情結」便被讀者比擬為對第一個心上人眷戀惦念。除卻這種感情糾葛,糖人兒究竟是什麼事物,竟讓人如此愛不釋手?
台北畫刊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在好久好久以前,常有賣藝人挑著火爐及糖料沿街叫賣,一到人多的地方,便停下來煮糖膏,煮到融化後立刻揪下一團、搓揉成球,再用麥稈對著球體吹氣,邊吹邊塑造,須臾間,人、物、獸已然成形。它甜滋滋的、嬌滴滴的,自然擄獲孩子的心。

不過別看吹糖如此奇趣,最初它可是起源自生死交關之刻。相傳明朝朱元璋為了確保皇位能夠永留朱家,便在新建的「功臣閣」裡款待有功之士,同時暗地縱火。在哀鴻遍野間,劉伯溫僥倖逃脫,並蒙一個挑糖販子救下,兩人趕緊調換服裝,從此,那位談笑用兵的謀士再也不見蹤影,街上則多了一位以糖變戲法的賣藝人。

劉伯溫有此奇遇,六百多年後,臺灣也有一位少年得此萬幸,尤其當吹糖技法即將失傳之際,因為翁登賢,才又將劉伯溫的絕學傳承下去。
台北畫刊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翁登賢六十歲退休後,才得以盡情沉浸在他鍾愛的吹糖志業上。(攝影/顏涵正)


民國二十四年,翁登賢出生在汐止一個礦工家庭,小學畢業後母親即對他說:「你不要再讀書了,趕快出去工作。」十三歲的翁登賢,有一回在街上看到賣藝人在吹糖,一時心喜,便上前說:「師傅啊,你可以教我嗎?」賣藝人斜睨了一下,慢慢說道:「少年人學這個不好啦,養不肥、餓不死。」其後任憑翁登賢怎麼哀求,賣藝人就是不肯答應。


沒錢讀書 只好出外學藝
所幸,翁父的老友恰好是賣藝人的親戚,便帶著翁登賢上門拜訪,並慫恿說:「難得少年人想學,你還不肯教!不然你就跟他收一點『先生禮』好了啦。」賣藝人沉吟許久,才點頭道:「好啦好啦,那我『先生禮』跟你拿一千就好。」

一千元,對翁家來說根本是天價,不過在翁登賢懇求下,這位楊姓師父只先收了五百塊。然而學費只是最基本的考驗,翁登賢摸著又紅又腫的手對師父說:「這糖這麼燙,我沒辦法捏耶!」師父冷冷回道:「拿久就不燙了!」

接著,不管翁登賢怎麼使勁吹,糖料就是脹不起來,或者有時上端膨了,底端卻還癟癟的,再不然就是這邊破掉、那邊漏氣。翁登賢哭喪著臉說:「我手腳這麼慢,怎麼有辦法做?」師父不改嚴峻的口吻答道:「以後客人催促,你就會快了!」

日子便在一天天苦練中度過,後來翁登賢又認識了另一位廖姓師父,他原先是學雕刻的,有一次到大陸看見人家在吹糖,回頭便苦思結合兩者,並試著將麥芽糖放入模子裡吹脹,果然順利幻化出百變造型。

不過這也苦了翁登賢,因為一副模子要八十塊,林林總總買下來,所費不貲。更慘的是,當他學了三年四個月出師後,才發現一枝兩毛錢的行當根本養不起自己,只好跑去鐵路局當機工。這一做,就是四十年。
 

看似容易 吹糖得看天候火候
雖然如此,翁登賢仍然沒有放棄一身技藝,剛好鐵路局的工作做一天、休一天,他便趁著空檔四處吹糖,從校門口、戲棚下一路吹到廟會,再從臺北兼程趕往基隆,只要哪裡熱鬧,就往哪裡去。

小毛頭們也對這項玩物好奇極了,總是瞪大了眼睛瞧著不可思議的戲法。然而,這一拉、一捏、一彈、一吹,雖然只是兩分鐘之內的事情,當中卻蘊含極為繁複的工法及勁道,光煮糖就是一門學問。

糖人兒是以麥芽糖及白砂糖混合而成,調製時,必須以炭火慢慢熬煮,並用竹管吹氣以控制火候大小。火候攸關吹糖品質,太熱的話,會使糖料過軟,恐怕吹不出形狀;溫度太低,糖料偏硬,吹起來又容易破掉。因此濃淡之間,必須拿捏得宜,而這又得看老天爺臉色,冷、暖、乾、溼,都會影響糖料的硬度。

在熊熊炭火下,糖料終於融為半液狀,此時翁登賢會取下一塊搓揉成中空的漏斗狀,再從尖端拉出一條長長的吹管,並以手指輕巧彈掉多出來的長度。
台北畫刊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徒手塑造高溫的半液狀糖料,是翁登賢的拿手絕活。(攝影/顏涵正)

接著,把另一端球狀糖料放入模型中,輕輕吹氣,當模子再度打開時,糖人兒已經栩栩如生站在眼前。為了分享樂趣,翁登賢還會讓客人自己吹氣,只是外行人的丹田通常不夠力,最後都以失敗收場,就連一位荷蘭來的吹玻璃藝師也不例外。
台北畫刊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糖料放入模型中吹氣,就能幻化出百變造型。(攝影/顏涵正)

小小一顆糖球,就像被仙女棒一點般,突然有了生命。看似神妙,卻是翁登賢幾經痛苦才練就的,「以前高溫的麥芽糖常常黏在手上,拔不起來,等到拔掉時,已經起了好幾個水泡。」其後他才懂得先沾一點太白粉,再去抓取糖料,以隔絕兩者接觸;同時,撒一點太白粉在模子上,也可以避免糖料黏在上面。
台北畫刊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糖球變成糖人兒的過程吸引了小朋友專注其中。(攝影/顏涵正)

如今這些有著一百一十年歷史的模型,雖然滿是白色粉末,卻不難看出精雕細琢的刀法,無論是葡萄的顆粒、獅子的鬃毛、魚兒的鱗片,或是造型繁複的商船等,都顯現出古早人對藝術的執著。另一只師父傳下來的吹糖工具箱,也有六十多年的歲月光輝了。

若是捨棄模型,僅以徒手塑造亦非難事,像葫蘆、仙桃、蘋果等都是他的拿手絕活。


吹糖魅力 無人能擋
四十多年來,翁登賢就著時光間隙持續吹糖,直到六十歲退休,終於可以盡情沉浸在鍾愛的事業上。接下來,他想都沒想到,自己竟會從走街穿巷,忽地飛往國際舞臺。
台北畫刊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拉、捏、彈、吹的繁複工法難傳,讓翁登賢成為吹糖傳統藝術的國寶。(攝影/顏涵正)

由於技藝精湛,外交部及前文建會請託他隨大使團到世界各地表演,包括中東、歐、美、非、澳洲等,足跡不下數十國。而當外國人目睹這前所未見的玩藝兒時,其驚訝神情往往不下於孩童,第一句出口的話則是「這可以吃嗎?」吹糖的魅力甚至凌駕天后,有一回翁登賢在新加坡與張惠妹同場表演,臺上載歌載舞煞是火熱,臺下觀眾卻全聚集到吹糖攤位前;還有一次,世界小姐齊聚圓山飯店飲宴,菜才上到一半,眾佳麗卻丟下碗筷刀叉,一股腦兒圍在翁登賢旁,一心想探個究竟。

除了吹糖外,翁登賢還有另一項絕活──捏麵人。早在他結識第二位吹糖師父前,便已拜另一位捏麵藝師為師,婚後還將這身技藝傳給妻子,自己則專心從事吹糖,此後兩人就一同行走江湖,一人吹糖、一人捏麵。
台北畫刊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拉、捏、彈、吹的繁複工法難傳,讓翁登賢成為吹糖傳統藝術的國寶。(攝影/顏涵正)

前些年,翁登賢夫婦倆受兒童育樂中心之邀長期入駐,中心為表彰他對傳統藝術的貢獻,便把其中一座館舍命名為「登賢館」,還找來兩位職員行三跪九叩大禮向翁登賢拜師,以傳承這項國粹。


從退休到現在,一晃眼又是二十年過去,算一算時間,翁登賢已經吹過一甲子,至今仍持續不輟。原先無法養家活口的手工藝,也因為始終堅持,如今搖身一變為珍貴的國寶,這是他始料未及的。

翁登賢一臉謙遜,又略帶點得意地說:「我這種沒讀過什麼書的,一直被人家叫老師,感覺還蠻不自在的。不過,這種感覺很好啦!」
台北畫刊565期—百變戲法吹糖人翁登賢  外表可愛 入嘴可口
▲拉、捏、彈、吹的繁複工法難傳,讓翁登賢成為吹糖傳統藝術的國寶。(攝影/顏涵正)



文/黃重豪 
攝影/顏涵正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