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4年5月第568期—走讀大安文化節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5159

敦南誠品在一世紀前是片菱角田、延吉街可以捕魚?!

今年的「走讀大安文化節」累積前幾年活動中文史工作者的探訪尋根,介紹區內八條大道, 讓更多民眾深入了解大安區的人文景物,六月底將以故事館、 街舞、街頭彩繪展現成果。
台北畫刊568期—走讀大安文化節

文史工作者探訪「路」的故事
大安區舊名「大安庄」,始闢於康熙末年,最初移墾居民多為來自福建泉州府的「安」溪人,光復後,正式命名為「大安區」,逐漸發展形成文教與商業綜合區。

大安區內有八條主要道路,分別為:和平東路、信義路、仁愛路、忠孝東路、羅斯福路、新生南路、敦化南路、建國南路,負責搜集歷史資料的工作者李杰穎說,去年花了半年時間,與師大十一位人文學社學生,一起拜訪四十二個里,訪問近百位里長、里幹事、地方耆老、結合老照片、老地圖、口述歷史、 歷史文獻,多方考察,再找出以「路」為主的故事,推出今年的文化節。

李杰穎引用中研院已數位化的台北百年歷史地圖、清朝光緒末年到日本時期、 戰後的都市計畫圖,對照現有的網路地圖,一重疊,就可看出許多蛛絲馬跡,像是新生南路從水圳變水溝,再變成大馬路, 配合故事口述與照片交叉重疊,很有畫面。

透過歷史找到認同
李杰穎認為地圖抽象,只能當成骨架,老照片與口述歷史就是血肉,堆疊起來才能賦予歷史生命,像是現在忠孝東路鬧區,一百年前是個大沼澤,只能划船,當年老地主受訪 時也細數從前交通的困難,而訪談過程也如獲珍寶,像新龍里的翁先生曾是老師,就親手寫下二十多本得閒趣雜談筆記,還原戰後到民國七十年的庶民故事,將歷史增添人味。

李杰穎從事人文歷史超過十五年,田野調查足跡遍布中南部,自承雖是大安區在地人,卻長期對台北這個「天龍國」充滿矛盾情感,這也是頭一次調查自己的故鄉。身為客家人的他, 就了解到早期客家人由現在的水源路附近來到台北,之後因羅斯福路拓寬,慢慢遷徙到通化街、 臨江街,直到今天,大安區成為台北客家人密度最高的區域,「以前都不願意承認是自己的家鄉, 原來有這麼多豐富的故事。」

六月廿八日大安區公所將在大安森林公園親子舞台區周邊打造時間迴廊,營造懷舊場景,還有台北多元藝術空間青少年發展促進會用街舞詮釋八條路的故事,帶給民眾不同聲光感受,連結起大安區的前世今生。


2015走讀大安文化節成果發表─路‧ 街‧ 舞
時間:6/28(日)13:30 ~ 16:30
地點: 大安森林公園親子舞台區
電話:2351-1711 轉8905

台北畫刊568期—走讀大安文化節
▲文史工作者李杰穎(林瑋庭攝)

和平東路
是大安區最早出現的標準道路,沿路有第二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師範學院附屬公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小)、錦尋常小學校(今龍安國小)、高等學校(今國立師範大學)等數所學校,奠定文教區根基。

信義路
在清末日據初期,信義路還是一條田間小路,日人治台後,將這條路拓寬打直到信義路四段。此外,原來的信義路四段,是現在的文昌街,直到一九六九年,現在的信義路三、四段才築成。

仁愛路
日據時期仁愛路只修到二段,現在寸土寸金的三、四段,當時是一片荒地。而仁愛圓環與林蔭大道,則 是高玉樹擔任市長時,邀請著名台灣畫家及工藝家顏水龍所設計興建,據傳是以巴黎的凱旋門及香榭大道 為構想而規劃。

忠孝東路
在清末到日據中期,忠孝東路四段及周邊精華區,都還是一大片的水鄉澤國,七○年代忠孝東路四段、 五段打通後,快速發展。

羅斯福路
在一八九八年地圖中,羅斯福路三 段就已完整出現,早期是和平東路 的一部分。至於公館及公館以南的 羅斯福路路段,原本是鐵路新店線 沿線的空間。此路在戰後為了紀念 羅斯福總統而更名。

新生南路
日據時期新生南路東側、現今大安森林公園一側,是一大片農田,這條路也是以水圳沿線的道路出現在地圖上。而拓寬加蓋後便成為今日的新生南路,各種宗教團體林立,因此有「天堂之路」之稱。

敦化南路
從歷史地圖中可以發現日本殖 民政府已對大安區道路做出完整規劃,但現今綠樹成蔭的敦化南路卻不在規畫之列,直到一九五七年才開始修建。

建國南路
戰後建國南路還是條七米寬小 路,直到市長林洋港徵收土地、拓寬建國南北路,並編列預算興建高架橋。一九八二年,高架道路完工,一躍成為大安區最顯著的南北連結要道。



文/ Peggy Yu
圖/劉淑儀繪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