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經典地景巡禮(台北畫刊112年5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3-05-09

3028

走訪迪化街百年來經典的知名場面,
由初訪、再訪的旅人梭巡交織,
老派魅力得以延續新故事。


迪化街一段以民生西路為界,以南至南京西路通稱「南街」,以北至歸綏街通稱「中街」,再向北至民權西路則稱「北街」。讓我們由南向北來一趟經典地景巡禮,領略大稻埕的百年風華。

商道氣息濃厚的迪化街

「商道文化是迪化街一帶最大特色,新創店家與傳統繽紛雜處,商業氣息濃厚。」導覽品牌「島內散步」資深導覽員陳韻華說,過往這裡因為繁盛的通商貿易奠定財富,居民因而有閒情追求文化雅興,戲院、酒樓、餐館、咖啡廳等娛樂事業順勢發展,加上港埠通商引入歐美、南洋、東洋文化,使得大稻埕文藝薈萃,也反映在風格多元並存的街屋上,華美的仿巴洛克洋樓、傳統的閩南式建築、明亮的紅磚洋樓、現代主義樓房在此兼容並蓄,建築立面、山牆裝飾、亭仔腳各有美學,儼然是街屋建築的博物館,點亮大稻埕的經典魅力。

南街經典必賞

遊覽大稻埕,陳韻華說,很多遊客會從靠近捷運北門站的南街一帶進入,此處街屋多為糅合中西風格的歐風洋樓,相距不遠的屈臣氏大藥房、大稻埕遊客中心都是推薦一遊的好去處。位於迪化街一段34號的屈臣氏大藥房是拍照熱點之一,巴洛克風立面上的「屈臣氏」正字標記及「龍麟伴塔為記、別人不得冒效」圖雕氣派華美。大藥房其實是台灣李氏家族祖厝,如今為「小藝埕」所在地,設有手工藝品店「好攸光刻所」、主題書店「Bookstore 1920s」、在地伴手禮「台灣物產」、自家烘焙「爐鍋咖啡」及藝文空間「思劇場」,頗受遊客青睞。此外,1920年代是大稻埕文化鼎盛、發達樂業的黃金時期,若想感受當年風華,推薦造訪大稻埕遊客中心,裡頭特別設置喫茶店、中藥行、公學校、菊元治裝所、永樂燈苑五大復古場景,並提供免費旗袍、中山裝換裝體驗,不妨預約穿戴,化身當年雅士走逛大稻埕。

P10-13_1「屈臣氏大藥房」氣派華美的復古感,吸引旅人目光。(攝影/林俊耀)

除了百年街屋,迪化街一段21號的「永樂布業商場」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看點,陳韻華向大家推薦,「二樓有上百間布商販售各種布材,如果不知道要買什麼、找誰縫,店家也會指路。選好適合的布再上三樓找裁縫師,想要什麼都能客製化。」而這裡布業之所以如此興盛,源於日本時期開始進口印花布而成為全台最大的布料中心,二戰後又在政府鼓勵下紡織業順勢興起;其後市場歷經重建,現於二樓和三樓規畫布業市場及加工地,串接客群打造一條龍服務。她補充,「其實這裡不只布料包羅萬象,以市場為中心向周邊擴散,還有許多飾品、時裝相關物件,吸引服裝設計、手作文創及周邊西裝店前來採購。」來到這裡就盡情挖寶吧!

P10-13_2遊客中心內的「永樂燈苑」為熱門打卡點。(圖/鄭兆婷)

中街特色人文建築

越過民生西路來到涼州街一帶即屬中街,此處不僅是以南北貨為主的熱鬧年貨大街,也是大稻埕早期形成市街的地區,在此遙想當年奠定大稻埕繁榮經濟的過往,別有一番風情。現今迪化街154號、156和158號所在地,原本是迪化街的第一間街屋,其中154號和156號迄今留存,前者為勝豐食品行,後者現為「林五湖故居」,開放民眾參觀。至於今迪化街105號的「林復振商行」也是大稻埕經濟的發跡地之一,由「大稻埕開基祖」林右藻於1853年創設復振、復源、復興三間商鋪發展貿易,時至今日也可一窺百年老店風貌,可說是迪化街最老的商號之一。

P10-13_3「林復振商行」為迪化街上知名的百年老店。(攝影/王漢順)

P10-13_4連成一排的閩南式建築「十連棟」是迪化街經典必遊的景點之一。(攝影/翁睿坤)

除了淵遠流長的百年歷史,此段建築風格也相當豐富吸睛,像是位於123號的「怡和泰」為雙併折衷主義式建築,三樓開了圓形拱窗,中段磚面嵌入刻有「IWATAI」的橢圓浮雕,頂端中央有勳章及緄邊雕飾;此外148號的建築則為「聯華食品」起家厝,有著巴洛克風華麗山牆、精緻紋飾,都是認識大稻埕建築之美的好所在。

北街好逛必買

來到北街畫面一變,多為裝飾素雅、覆蓋瓦片的閩南式建築,及簡樸風格的紅磚拱廊洋樓。這裡早期是米行及雜貨大批發,以茶葉、乾貨、中藥、稻米買賣為主,目前則是米店、竹器、金紙、油行、農具等老鋪的集中地,「老綿成燈籠店」、「高建桶店」、「永興農具工廠」皆為此處的經典名店,廊下物美價廉的綿燈花布、竹簍花袋、桶器木具自帶時代氛圍與濃厚的台灣古早味,成了國內外遊客的必逛店家,送禮自用兩相宜。

P10-13_5P10-13_6老字號「高建桶店」、「永興農具工廠」成為老街的尋寶地。(上圖攝影/翁睿坤)

P10-13_7來到「永樂布業商場」除能一窺布業風貌,更是挖寶好所在。

越往北靠近民權西路,商家漸少,迪化街最具代表性的「十連棟」建築群坐落其間,其由10棟二層樓高的紅磚建築組成,街屋立面高度、樣式整齊畫一,騎樓下紅磚拱圈相連,工法之美令人駐足流連。立面至今仍可見森元洋線、連瑞利、振豐、晉春、春發及林源益商號等字樣,其中後五家做的是碾米生意。早年這一帶因鄰近淡水碼頭水門,農戶可利用河運將稻穀運到此處碾米,再經由台北橋運往三重埔或大稻埕販售,極具地利之便,碾米業一時興盛。陳韻華說,「直到二戰前後稻米改行配給制,光環在迪化街才逐漸淡去。」如今十連棟保留第一進立面騎樓供遊客欣賞,後方則改建為新式社區大樓,新舊並立顯得很有意思,而這也是大稻埕最為獨特處──由南至北不時可見多元並存的風情畫,每次到訪總有新發現。


文 Max・攝影 鄒保祥、翁睿坤、林俊耀、王漢順・圖 鄭兆婷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