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经典地景巡礼(台北画刊112年5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3-05-09

3037

走访迪化街百年来经典的知名场面,
由初访、再访的旅人梭巡交织,
老派魅力得以延续新故事。


迪化街一段以民生西路为界,以南至南京西路通称「南街」,以北至归绥街通称「中街」,再向北至民权西路则称「北街」。让我们由南向北来一趟经典地景巡礼,领略大稻埕的百年风华。

商道气息浓厚的迪化街

「商道文化是迪化街一带最大特色,新创店家与传统缤纷杂处,商业气息浓厚。」导览品牌「岛内散步」资深导览员陈韵华说,过往这里因为繁盛的通商贸易奠定财富,居民因而有闲情追求文化雅兴,戏院、酒楼、餐馆、咖啡厅等娱乐事业顺势发展,加上港埠通商引入欧美、南洋、东洋文化,使得大稻埕文艺荟萃,也反映在风格多元并存的街屋上,华美的仿巴洛克洋楼、传统的闽南式建筑、明亮的红砖洋楼、现代主义楼房在此兼容并蓄,建筑立面、山墙装饰、亭仔脚各有美学,俨然是街屋建筑的博物馆,点亮大稻埕的经典魅力。

南街经典必赏

游览大稻埕,陈韵华说,很多游客会从靠近捷运北门站的南街一带进入,此处街屋多为糅合中西风格的欧风洋楼,相距不远的屈臣氏大药房、大稻埕游客中心都是推荐一游的好去处。位於迪化街一段34号的屈臣氏大药房是拍照热点之一,巴洛克风立面上的「屈臣氏」正字标记及「龙麟伴塔为记、别人不得冒效」图雕气派华美。大药房其实是台湾李氏家族祖厝,如今为「小艺埕」所在地,设有手工艺品店「好攸光刻所」、主题书店「Bookstore 1920s」、在地伴手礼「台湾物产」、自家烘焙「炉锅咖啡」及艺文空间「思剧场」,颇受游客青睐。此外,1920年代是大稻埕文化鼎盛、发达乐业的黄金时期,若想感受当年风华,推荐造访大稻埕游客中心,里头特别设置吃茶店、中药行、公学校、菊元治装所、永乐灯苑五大复古场景,并提供免费旗袍、中山装换装体验,不妨预约穿戴,化身当年雅士走逛大稻埕。

P10-13_1「屈臣氏大药房」气派华美的复古感,吸引旅人目光。(摄影/林俊耀)

除了百年街屋,迪化街一段21号的「永乐布业商场」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看点,陈韵华向大家推荐,「二楼有上百间布商贩售各种布材,如果不知道要买什麽、找谁缝,店家也会指路。选好适合的布再上三楼找裁缝师,想要什麽都能客制化。」而这里布业之所以如此兴盛,源於日本时期开始进口印花布而成为全台最大的布料中心,二战後又在政府鼓励下纺织业顺势兴起;其後市场历经重建,现於二楼和三楼规画布业市场及加工地,串接客群打造一条龙服务。她补充,「其实这里不只布料包罗万象,以市场为中心向周边扩散,还有许多饰品、时装相关物件,吸引服装设计、手作文创及周边西装店前来采购。」来到这里就尽情挖宝吧!

P10-13_2游客中心内的「永乐灯苑」为热门打卡点。(图/郑兆婷)

中街特色人文建筑

越过民生西路来到凉州街一带即属中街,此处不仅是以南北货为主的热闹年货大街,也是大稻埕早期形成市街的地区,在此遥想当年奠定大稻埕繁荣经济的过往,别有一番风情。现今迪化街154号、156和158号所在地,原本是迪化街的第一间街屋,其中154号和156号迄今留存,前者为胜丰食品行,後者现为「林五湖故居」,开放民众参观。至於今迪化街105号的「林复振商行」也是大稻埕经济的发迹地之一,由「大稻埕开基祖」林右藻於1853年创设复振、复源、复兴三间商铺发展贸易,时至今日也可一窥百年老店风貌,可说是迪化街最老的商号之一。

P10-13_3「林复振商行」为迪化街上知名的百年老店。(摄影/王汉顺)

P10-13_4连成一排的闽南式建筑「十连栋」是迪化街经典必游的景点之一。(摄影/翁睿坤)

除了渊远流长的百年历史,此段建筑风格也相当丰富吸睛,像是位於123号的「怡和泰」为双并折衷主义式建筑,三楼开了圆形拱窗,中段砖面嵌入刻有「IWATAI」的椭圆浮雕,顶端中央有勳章及绲边雕饰;此外148号的建筑则为「联华食品」起家厝,有着巴洛克风华丽山墙、精致纹饰,都是认识大稻埕建筑之美的好所在。

北街好逛必买

来到北街画面一变,多为装饰素雅、覆盖瓦片的闽南式建筑,及简朴风格的红砖拱廊洋楼。这里早期是米行及杂货大批发,以茶叶、乾货、中药、稻米买卖为主,目前则是米店、竹器、金纸、油行、农具等老铺的集中地,「老绵成灯笼店」、「高建桶店」、「永兴农具工厂」皆为此处的经典名店,廊下物美价廉的绵灯花布、竹篓花袋、桶器木具自带时代氛围与浓厚的台湾古早味,成了国内外游客的必逛店家,送礼自用两相宜。

P10-13_5P10-13_6老字号「高建桶店」、「永兴农具工厂」成为老街的寻宝地。(上图摄影/翁睿坤)

P10-13_7来到「永乐布业商场」除能一窥布业风貌,更是挖宝好所在。

越往北靠近民权西路,商家渐少,迪化街最具代表性的「十连栋」建筑群坐落其间,其由10栋二层楼高的红砖建筑组成,街屋立面高度、样式整齐画一,骑楼下红砖拱圈相连,工法之美令人驻足流连。立面至今仍可见森元洋线、连瑞利、振丰、晋春、春发及林源益商号等字样,其中後五家做的是碾米生意。早年这一带因邻近淡水码头水门,农户可利用河运将稻谷运到此处碾米,再经由台北桥运往三重埔或大稻埕贩售,极具地利之便,碾米业一时兴盛。陈韵华说,「直到二战前後稻米改行配给制,光环在迪化街才逐渐淡去。」如今十连栋保留第一进立面骑楼供游客欣赏,後方则改建为新式社区大楼,新旧并立显得很有意思,而这也是大稻埕最为独特处──由南至北不时可见多元并存的风情画,每次到访总有新发现。


文 Max・摄影 邹保祥、翁睿坤、林俊耀、王汉顺・图 郑兆婷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