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3-08-08
1377
臺北藝穗節每年尋找有趣的場地,
並以非正式表演場域、不審核創作計畫案為特色,
讓表演團隊在不同型態的空間中展現創意,
獨樹一格的演出成為臺北藝穗節最知名的特色。
藝穗節工作小組媒合意想不到的場所,觸動異想在各地發生。
帶著好奇心尋找 持續開發新場域
今年藝穗節將於8 月19日展開,31個演出空間中,非正式表演場域約占80%,包括咖啡廳、古宅、藝文空間、旅館、餐廳等,工作小組表示,「每年都想開發更稀奇古怪的場地,除了讓整體類型豐富多元,也提供表演團隊更不一樣的選擇。」
回顧過去開發過的場域,有半露天的遊艇、內建華麗樓梯的酒家、戶外天橋等,都讓所有參與團隊留下深刻印象。細數今年幾個別具特色的表演空間:例如在新北投車站,首度將曾跑過鐵道淡水線的客車車廂當作舞台,工作小組很期待表演團隊如何發揮創意;而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大廣間」,是一處鋪有榻榻米的古蹟,在不能破壞牆面、入內必須著襪等使用規範下,表演團隊如何因地制宜發想演出內容,也為靈感觸發帶來層層挑戰;大稻埕的「At the Venue 在場」則提供3樓和4樓使用,團隊可安排上、下半場在不同樓層進行,或是兩層樓同時演出,讓觀眾自由遊走,將舞台界線模糊化,帶來近距離看表演的震撼,而這些都是在劇院裡感受不到的。
「因為節目類型非常多元,從音樂、戲劇、舞蹈、馬戲、遊走式演出都有,店家若樂於開展對空間的想像,就很適合跟藝穗節合作,一同來為展演形式發掘不同的可能。」今年工作小組還首次發起open call,招募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場地方成為合作夥伴,除了可活絡各種場域空間,也拓展了表演藝術的生態系統。
藝穗節的非制式舞台打破觀眾對表演的想像。
媒合場地與演出 配對出創意異想
表演團隊可經由「一般場地」、「場地自主」與「自帶場地」三種方式參與藝穗節。除自帶場地團隊須負擔場租外,其他兩種都是由藝穗節工作小組規畫,從容納30人的小型空間,到70至100人的中、大型場地皆有。一般場地多是非典型演出空間,工作小組會提供場地尺寸與平面圖、簡配硬體器材,表演團隊須先進行場勘才能順利登記,如此可減少團隊的器材成本;場地自主則有5個場地、8個空間,表演團隊須提交企畫書並和場地方面談,讓作品和場地雙方找到最契合的配對。
去年北藝中心開幕後,便開放11樓排練場予藝穗節使用,今年將再新增天台這個階梯式的戶外空間,「我們很期待表演團隊能打破場地原本的框架、帶來常規以外的驚喜,所以說演出團隊十分重要,是他們讓場地變得很迷人。」
北藝中心的天台場地今年首次於藝穗節登場。(攝影/蔡耀徵)
獨腳戲探索內在 帶起創作風向
經過三年疫情洗禮,工作小組發現在節目內容上,相較純粹的戲劇表演、搬演經典文本、脫口秀等,獨腳戲漸漸增多,可能是疫情期間有很多跟自己相處的時間,進而發展出單人做戲的形式,也帶來對精神世界和身心病症的諸多探討,從中可以發現這幾年創作者更加關注自我狀態。
而在疫情嚴峻的2021年,藝穗節曾改為線上舉辦,去年雖已恢復實體活動,但仍保留線上展演環節,今年的「星際劇場」便籌畫10組免費觀賞的線上演出,目的是鼓勵創作者挑戰不同的表演與技術,例如以互動網頁、錄影、直播或VR等,一如實體的藝穗節會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場地發生一樣。
歷經疫情的洗禮,藝穗節也多了許多探索自我內在的作品。(攝影/鄭雅文)
上百組後浪新秀 衝擊表演藝術界
本屆臺北藝穗節以「後浪警報」為主題,將參與團隊比擬成表演藝術的後浪,向外界宣告將有上百組新秀在此嶄露頭角,成為未來的主流。
另繼去年在北藝中心廣場舉行辦桌開幕式,今年8月12日下午3時至6時,在同一地點,也將以手推車、流動攤販進行開幕活動,讓表演團隊推銷自己的節目。
此外,北藝中心也規畫「北藝一號店」,集合表演團隊的快閃亮相與創意活動、live podcast等,歡迎藝術家跟觀眾交流。工作小組分享,每年看見年輕創作者毫無包袱、畏懼,盡全力、專注地在觀眾面前表演的那一刻,總是令人興奮又感動。如果你也喜歡台上、台下的近距離接觸,享受表演能量迎面襲來的感覺,臺北藝穗節是你不能錯過的體驗。
藝穗節歷年來的創意場地,帶給觀眾和表演者零距離的舞台體驗。
👉 臺北藝穗節
【文 安卓亞・攝影 劉璧慈、鄭雅文、蔡耀徵】
並以非正式表演場域、不審核創作計畫案為特色,
讓表演團隊在不同型態的空間中展現創意,
獨樹一格的演出成為臺北藝穗節最知名的特色。
藝穗節工作小組媒合意想不到的場所,觸動異想在各地發生。
帶著好奇心尋找 持續開發新場域
今年藝穗節將於8 月19日展開,31個演出空間中,非正式表演場域約占80%,包括咖啡廳、古宅、藝文空間、旅館、餐廳等,工作小組表示,「每年都想開發更稀奇古怪的場地,除了讓整體類型豐富多元,也提供表演團隊更不一樣的選擇。」
回顧過去開發過的場域,有半露天的遊艇、內建華麗樓梯的酒家、戶外天橋等,都讓所有參與團隊留下深刻印象。細數今年幾個別具特色的表演空間:例如在新北投車站,首度將曾跑過鐵道淡水線的客車車廂當作舞台,工作小組很期待表演團隊如何發揮創意;而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大廣間」,是一處鋪有榻榻米的古蹟,在不能破壞牆面、入內必須著襪等使用規範下,表演團隊如何因地制宜發想演出內容,也為靈感觸發帶來層層挑戰;大稻埕的「At the Venue 在場」則提供3樓和4樓使用,團隊可安排上、下半場在不同樓層進行,或是兩層樓同時演出,讓觀眾自由遊走,將舞台界線模糊化,帶來近距離看表演的震撼,而這些都是在劇院裡感受不到的。
「因為節目類型非常多元,從音樂、戲劇、舞蹈、馬戲、遊走式演出都有,店家若樂於開展對空間的想像,就很適合跟藝穗節合作,一同來為展演形式發掘不同的可能。」今年工作小組還首次發起open call,招募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場地方成為合作夥伴,除了可活絡各種場域空間,也拓展了表演藝術的生態系統。
藝穗節的非制式舞台打破觀眾對表演的想像。
媒合場地與演出 配對出創意異想
表演團隊可經由「一般場地」、「場地自主」與「自帶場地」三種方式參與藝穗節。除自帶場地團隊須負擔場租外,其他兩種都是由藝穗節工作小組規畫,從容納30人的小型空間,到70至100人的中、大型場地皆有。一般場地多是非典型演出空間,工作小組會提供場地尺寸與平面圖、簡配硬體器材,表演團隊須先進行場勘才能順利登記,如此可減少團隊的器材成本;場地自主則有5個場地、8個空間,表演團隊須提交企畫書並和場地方面談,讓作品和場地雙方找到最契合的配對。
去年北藝中心開幕後,便開放11樓排練場予藝穗節使用,今年將再新增天台這個階梯式的戶外空間,「我們很期待表演團隊能打破場地原本的框架、帶來常規以外的驚喜,所以說演出團隊十分重要,是他們讓場地變得很迷人。」
北藝中心的天台場地今年首次於藝穗節登場。(攝影/蔡耀徵)
獨腳戲探索內在 帶起創作風向
經過三年疫情洗禮,工作小組發現在節目內容上,相較純粹的戲劇表演、搬演經典文本、脫口秀等,獨腳戲漸漸增多,可能是疫情期間有很多跟自己相處的時間,進而發展出單人做戲的形式,也帶來對精神世界和身心病症的諸多探討,從中可以發現這幾年創作者更加關注自我狀態。
而在疫情嚴峻的2021年,藝穗節曾改為線上舉辦,去年雖已恢復實體活動,但仍保留線上展演環節,今年的「星際劇場」便籌畫10組免費觀賞的線上演出,目的是鼓勵創作者挑戰不同的表演與技術,例如以互動網頁、錄影、直播或VR等,一如實體的藝穗節會在各種奇形怪狀的場地發生一樣。
歷經疫情的洗禮,藝穗節也多了許多探索自我內在的作品。(攝影/鄭雅文)
上百組後浪新秀 衝擊表演藝術界
本屆臺北藝穗節以「後浪警報」為主題,將參與團隊比擬成表演藝術的後浪,向外界宣告將有上百組新秀在此嶄露頭角,成為未來的主流。
另繼去年在北藝中心廣場舉行辦桌開幕式,今年8月12日下午3時至6時,在同一地點,也將以手推車、流動攤販進行開幕活動,讓表演團隊推銷自己的節目。
此外,北藝中心也規畫「北藝一號店」,集合表演團隊的快閃亮相與創意活動、live podcast等,歡迎藝術家跟觀眾交流。工作小組分享,每年看見年輕創作者毫無包袱、畏懼,盡全力、專注地在觀眾面前表演的那一刻,總是令人興奮又感動。如果你也喜歡台上、台下的近距離接觸,享受表演能量迎面襲來的感覺,臺北藝穗節是你不能錯過的體驗。
藝穗節歷年來的創意場地,帶給觀眾和表演者零距離的舞台體驗。
👉 臺北藝穗節
【文 安卓亞・攝影 劉璧慈、鄭雅文、蔡耀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