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3年10月第561期—看见‧宝藏岩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3-26

4638

台北画刊561期—看见‧宝藏岩
从公馆商圈,沿着汀洲路230巷向上走去,很难想像,这麽一拐弯,就从人声鼎沸的闹区,转进巷弄蜿蜒、阶梯缓坡起落、沿着山城构筑错落的宝藏岩。

伫立在新店溪旁的宝藏岩虽然不大,总面积只有3.97公顷,因为曾是军事水源要地,随着台北北区司令部迁移,在不易讨生活的民国五、六○年代,退役老兵和从中南部北上打拚的人们开始在宝藏岩建立自己的家,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艺术村专员黄浩庭说,当初房子并不是有规划才建,而是来自於人性的需要,多元的移民族群以渐进的自立营造模式,逐渐演绎出与地景山势共构的聚落特质。
台北画刊561期—看见‧宝藏岩
▲新店溪旁的宝藏岩如今也是「艺居共生」的台北文创新亮点。

来到宝藏岩,彷佛可以看见台北市都市发展过程中的聚落缩影,不只如此,宝藏岩拥有主祀观音的宝藏岩寺、十八户居民及十五位艺术家进驻的微型聚落,更成了「艺居共生」的台北文创新亮点。

来到这里,带着悠哉散步的心情是最适合不过了。随意登上几个台阶,转一个弯,推开一扇门,你可能就碰上一个别出心裁的展览或是看见艺术家正在工作室里专注地创作或教学。

金工艺术家 欢迎串门子
推开「17做作」的门,一进来就可看见沙发和放满金工艺术相关的书柜,驻村艺术家朱淑宛说,这是为了让造访的人可以坐着自由翻阅书籍,能够更了解她的创作是什麽。
台北画刊561期—看见‧宝藏岩
▲驻村艺术家朱淑宛创作的灵感来自对生活深刻的观察。

毕业於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的朱淑宛在宝藏岩已经驻村一年多,「这里是城市的边缘,有着丰盈的自然生态,而从聚落建筑到每一个墙面,都充满了时间推移的痕迹,这是我喜欢这里的原因。」

从事金工,从熔金属、压金属板、抽金属线到焊接等, 工具繁杂多样,看似粗犷却充满细腻感。从事金工创作已经十年,有 点腼腆的朱淑宛一讲到金工便能侃侃而谈,为了创作喜欢的金属画作,朱淑宛经过一再尝试加热熔融後的各种金属质地表现,最後发现铝再加热後所呈现皱褶弯曲,最能表达她想要的感觉。

她的创作灵感总是来自生活,从地上的小草、斑驳的墙面一直到吃完的龙眼壳,都可以成为创作的一部分。有一次她去了动物园,拍摄了一片墙,後来创作出〈森林在哪里!?〉,述说一个有忧郁眼神的黑猩猩与从洞里钻出来的狐狸,聊着想要回去那可能充满危险却念念不忘的森林,透过作品说故事,呈现她感性的一面。
台北画刊561期—看见‧宝藏岩
▲朱淑宛的创作〈森林在哪里!?〉述说一个感性的故事。

黏土艺术 盘中飧成手中艺
对驻村艺术家叶孟儒而言,宝藏岩也是一个让艺术家做梦圆梦的艺术圣地,两年前,因为家里养的狗狗Ruby去世,又碰上失恋及家人生病,一连串的打击让她消沉好一阵子,直到她开始接触黏土艺术,「我算是从创作中疗癒了自己」,她说。
台北画刊561期—看见‧宝藏岩
▲驻村艺术家叶孟儒用黏土甜点做梦圆梦,甚至疗癒自己。

叶孟儒成立了以过世狗狗为名的「露比的点心茶会」,开始了她的梦幻甜点世界,也让这片黏土小天地成为宝藏岩中一片引人入胜的甜美风景。她说:「宝藏岩闹中取静,充满悠闲绿意的环境是我选择的重要原因。」

拿起一小块黏土搓圆,以牙刷为工具刷出面团纹路的质感,再用切刀整齐划出痕迹,最後涂上颜料,法兰奇甜甜圈的样子就跃然眼前。放眼望去,叶孟儒的工作室中,所有作品清一色皆是以黏土为食材、创意为佐料的黏土甜点创意作品,正如同她本人给人的梦幻氛围。

除了梦幻,叶孟儒说,黏土甜点也可以有艺术价值。像是〈我们不一样,但一样相爱〉,大量艳红鲜润的草莓如气球一般群聚成心,外框搭配两颗看起来落寞的淡雪白草莓,呼应日前受到广泛讨论的多元成家方案。

每个月都期许自己有新作品的她平常会特别去甜点店,看美丽可口的甜点如何摆盘与配色, 然後运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她也总是告诉学生,创作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察,与其看再多的书,不如实际买一块蛋糕,认真观察它的纹路、颜色、质地後直接手作实验。

隐匿於都市丛林的宝藏岩,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更有了新面貌,散发出文化的创意光芒,在弯曲的道路和错落的房舍景致中,随意推开一扇门,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就走进一个充满巧思的文创新世界。



文/廖雅琴
摄影/廖硕文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