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年轻人也爱看庙会 —文化银行 邵瑷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台北画刊108年4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4-12

5397

年轻人也爱看庙会 — 文化银行 邵瑷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庙会在既定印象之中,好像是信徒与中老年人的专场,但在新世代的文化青年眼里,却不止如此。且让基隆南下的何昱泓与高雄北上的邵瑷婷畅聊彼此生命中交会而落脚的台北,与充满生活里「又旧又新」的生活、文化与庙会体验。

传统庙会「观光化」 另类而必要的传承方式
「我觉得要进入信仰,是需要领路人的。」邵瑷婷说。在儿时,通常是长辈领着说要去拜哪间庙、哪个神明最灵验,信仰自然就成为生活中的日常。移居台北,「工作」成了她的「领路人」。

而现任职「故事」、经营「每日一冷」冷知识专栏的何昱泓,曾长期在家乡基隆带导览,其中必走的行程就是「基隆妈庆安宫」,因此妈祖成了他来台北之後最先接触的传统信仰。

提及台北的庙会,邵瑷婷分享文化银行参与「艋舺青山祭」的经验。已登录为台北市民俗文化资产的「艋舺青山宫暗访暨绕境」,包括两日「暗访」与一日「正日绕境」,是万华地区一年一度非常重要的宗教庆典,有别於其他祭典由庙方出资举办,艋舺青山祭是少数还保有由地方居民共同筹资举办的传统祭典,足见信仰对当地居民的凝聚感仍十分强韧。

令邵瑷婷印象深刻的是在「暗访」其中一日,一位在路边为参与者煮虱目鱼丸汤的阿伯,「问他的店开在哪,他说没开店,只是每年都来煮,因为想要跟王爷还愿。」让邵瑷婷对庙宇文化带来的地域影响感到动容,但不免因自身非在地人而有「局外人」的感觉。对此也有同感的何昱泓则随即提出「观光化」的概念。他说,「我并不会对『观光化』持负面态度,即便形式并非完全循古,原意仍是要酬神与凝聚地方情感。若这样的转换能让传统祭典持续下去,并且被更多人看见的话,我是乐见其成的。」

年轻人也爱看庙会 — 文化银行 邵瑷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艋舺青山祭因其多元的宗教内涵与文史背景,让年轻族群得以不同面貌认识台北庙会。(图/存摺摄影)

综观今日庙会,炫目的花车以及电音蔚为潮流。也许有人觉得不入流,但确实不乏为了一睹「华丽排场」与体验「好吃好玩」的人们到场参与。此举不仅间接带动周边商圈繁荣,也成功引发话题与关注,更重要的是藉由「观光化」的娱乐性质,让原先不参与庙会的年轻族群走入传统活动。

「庙会其实满像社会运动的,大家会觉得同质性很高,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他来参加的意义。」何昱泓说,「信仰第一,但大家未必一定要抱持一样的想法前来,而是要有『让这个事情成』的想法,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

在传统文化前,新世代也许都太过年轻、理解也不那麽透澈,但他们认为,多元的参与分子以及顺应时代潮流的变革,都是促使庙会与其他传统得以持续下去的力量。而他们也呼吁年轻人要多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拉更多人来关注,让传统可以有更多机会与现代对话。

今昔变迁 城市地貌与人物风情
除了在庙宇文化上的体认,两位非台北人的青年,也分享了台北生活中,如何看待自己也感兴趣的文化面向?「那年(2004)台北101 完工时,我真的有股『啊,台北变得不一样了』的感觉。」何昱泓回忆起自己从高中便开始自基隆往返内湖的通学岁月,以及新地标突然被建立起的一瞬间。他提及,交通网络是他入门这座城市的起手式,工作中很多灵感也迸发自实际的路上观察。何昱泓的手在空中比画着,像是有一张古地图飘浮其上,「台北城建有四座城门,但却还多了一座小南门,为什麽?那是因为从前住在万华一带的泉州人和以板桥为势力范围的漳州人互不对盘,富有的板桥林家於是盖了一座『小南门』以避开进城时会经过泉州人的地盘。」

一旁的邵瑷婷则分享自己交大毕业後来台北创业的经验。初来乍到的她,发现比起家乡,台北很多人骑脚踏车。随着近年台北市对於绿能减碳的提倡,YouBike 骑士变成寻常路上移动风景的一环,「当时为了想更融入台北,也开始骑 YouBike 上班。」看来,台北已逐步形塑起自己独有的城市样貌。

年轻人也爱看庙会 — 文化银行 邵瑷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邵瑷婷,高雄人,「文化银行」创办人。现专注於文化的采集,希望让传统融入现代。

年轻人也爱看庙会 — 文化银行 邵瑷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何昱泓,基隆人,「故事」社群经理,「每日一冷」专栏主编。着有《台湾 没说你不知道》系列书籍二本

北上南下 就地生根的情感归属
近年「北漂」是非常热门的流行语,但邵瑷婷并不赞同这个用语,「因为台湾是一座连结很紧密的岛屿,我并不觉得自己在『漂』。」她确实不难在台北的街巷里找到家乡的影子,除了有时候觅食望着店家招牌,会因为某些微小的南北差异而一时踌躇,邵瑷婷笑说:「例如甜不辣店,我常找不到『黑轮』,但卖的都是关东煮呀。」

然而,无论是由南部迁徙到台北,或是顺应由台北吹拂而来的风气,对於这两位推广文史的青年而言,觅得对台北的认同感并不难——除了地理上紧密的维系感外,他们总可以连结自身经验与城市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在与人事物的相处间获得黏着彼此的共通性——可能是每天上班都会经过的历史街屋,开始有诉说烦恼常去的众神庙宇,或者巷弄内不起眼但家乡味十足的小吃摊——进而涌起「哪儿都是家」的归属意识。

年轻人也爱看庙会 — 文化银行 邵瑷婷×每日一冷 何昱泓有人参与 传统才能继续向土地札根
访问尾声行至艋舺龙山寺,邵瑷婷与何昱泓一路上有说有笑的畅聊老万华的历史文化与趣事,想必他们参与庙会等文化活动的时候也是如此投入吧,在庙会队伍里把自己「浸」入其中,在各种文化活动里头去感受参与者的需求,和自己在这场传统习俗里的角色,最後再极度热情地分享给其他人。


文/翁于庭
摄影/林冠良
图片/存摺摄影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