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1月第552期—齊視不歧視 打造友善同志環境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1917

齊視不歧視 打造友善同志環境

葉永鋕,一位國二學生,因為性別氣質表現不符合社會傳統對男性的期待,遭到同學脫褲驗明正身等霸凌事件,不敢在下課時間上廁所,在一次下課前五分鐘,向老師報備上廁所之後,結果在廁所不幸發生意外,送醫不治,可見性別刻板印象真的有「致命的」影響。

性別友善空間 「方便」不再不方便
一般傳統看法中,性別就是男性與女性兩種,當說到兩性平等時,多數人都能理解,但是當提到「性別平等」時,許多人會有疑問。其實,社會中長期存在許多性別氣質與生理性別不符的人,包括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跨性別者(Transgender)與Intersex(陰陽人或稱雙性人),簡稱為LGBTI族群。

傳統公廁一般分為男廁和女廁,對於LGBTI族群造成很大困難,有不少生理性別為男性、心理性別為女性的人,在進入女廁後,有過被白眼對待或引發騷動,甚至當場被驅趕的不友善經驗。

臺北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去年底正式啟用男女共用的「性別友善廁所」,設有一間親子兼無障礙廁間,另有蹲式、坐式馬桶各一座及三座小便斗。不管是蹲式、坐式、或是小便斗都有獨立隔間,每個隔間門口也都有圖案標示,供民眾「各取所需」,成為全國公家機關跨性別通用公廁的首例。

除了公家機關之外,民國100年時世新大學已率先將兩棟教學大樓各一處公廁改建為性別友善廁所,門口標誌不以男女區分,除了做到性平教育的校園實踐,在實質空間上落實課本傳授的「性別平權」觀念,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2條明文規範學校應提供或創造友善校園環境,如此一來,不但非刻板性別氣質者不需作男女廁選擇,還可改善女廁大排長龍現象、協助如廁者與被協助如廁者為不同性別時也可使用(類似親子廁所概念),增加廁所空間使用彈性和效益。

同志公民活動 保障多元性別權益
臺北市自民國89年開始舉辦公民同志活動,如今已邁入第14屆,活動內容包括多元性別展覽、同志論壇、彩虹市集、同志及多元性別議題電影賞析等,藉此呼籲社會大眾對多元性別應有更多的理解及尊重,希望打造同志友善環境,保障多元性別權益,讓同志跟你我一樣生活得自在。

臺北市更創全國之先,由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成立人口政策科擔任同志業務單一窗口,更頒布「臺北市政府營造友善同志環境實施計畫」,希望照顧同志的心聲與需求,保障同志人權與生存空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主任祕書江慶輝表示,未來將持續努力,希望讓同志在職場、教育、醫療、社區,都能擁有友善自在的環境,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尊重及愉悅,達到友善臺北的目標,也期許臺北成為亞洲最友善的彩虹城市。

有些人對於同志族群,會有一些沒來由的恐懼、歧視、偏見或攻擊等行為反應,稱之為「恐同症」。對此,世新大學性別平等教育中心書記葉靜宜表示,要打造友善同志環境,除了改善硬體設備,如擴建性別友善廁所之外,在社會心理層面,對於同志給予「齊視」而非「歧視」的友善態度,對於不被傾聽、不被祝福的同志族群來說,其實更為重要。

性別不僅是男性與女性,伴侶關係也不僅是兩性關係。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的目的不僅止在於硬體設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藉由硬體設置來達成性別平等/權概念的教育意義,讓無法以「男」、「女」兩個類別來加以劃分的跨性別人士得到尊重與生存的空間。


    文/許凱森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