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4年1月第564期—泛黃的非只記憶 還有那樸實無華的麵條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1724

一早來到景美市場,賣肉的、賣菜的吆喝聲此起彼落。穿越鼎沸人聲,轉進狹窄巷子裡,只見高冬景一手抓著大把大把麵條,另一手反覆抽啊抽的,兩三下就揉成一個小麵團,擱在盒裡等待光顧,她說:「我幾乎不上秤的,手一抓就差不多一斤。」

旋即拿起一團放上磅秤,指針果然立刻移到六百克附近,還微微超過,「不精準的話,只會多不會少。」別看她一斤三十、一斤三十的賣,以前她可是全臺北最大的供應商,包括裕隆汽車、卡林塑膠、通用電子等大廠的福利社都向她叫貨,一次就是叫一百二十臺斤。

不過,高冬景卻越來越不想做這種大生意了,「我的麵條沒有人工添加物,早上送給人家,下午兩點就酸了,如果越做越多,勢必得添加東西。」但她始終沒有這麼做,所以攤位上永遠只有家常麵、陽春麵、水餃皮,沒有各式各樣的口味,而且每團都有點黃黃的,放久一點還會變黑,「不過這才是麵粉的原色,那種很白很白、都不會變色的,就代表……」

酵母是一種活躍的原料,夏天冷靜七小時,冬天維持十六小時,一旦超過時間,馬上大量發酵,比鬧鐘還要準。因此高冬景每天七點開攤,約十一點就全部賣完,真有剩的就直接送客人,絕對一根麵條都不留。

隨著市區擴張,裕隆等大廠陸續遷離景美,高冬景就順勢結束批發,僅在傳統市場裡零售。民國五○年代,景美街留下的店家寥寥無幾,店家還去拜託攤販到家門口擺設,讓門面營造出熱鬧氣氛,景美早市也因此興旺起來。

當時高冬景只準備了一座鐵架、一塊木板,便繼續做起生意,做到兒子都從桌面般的高度長大成人並且結婚了;做到對角服飾店的小孩都成為資深老闆了;做到某家的爸爸、兒女、孫子接續吃過她的麵條了;做到自己七十四歲,交班給兒子做了,她依舊堅守自己的崗位,只不過角色換成了助手。

前些日子高冬景生病住院,客人一到攤位馬上問兒子:「媽媽呢?」等到她回到市場,客人隨即笑逐顏開,「哎唷,看到妳我就安心了!」同樣的,一位年長的熟客久未現身,高冬景不禁暗自擔心起來,直到客人拎著菜籃出現,那顆揪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哎呀,你怎麼兩個禮拜都沒來呀?」

這種緊密的信賴感,讓主客宛若朋友,就連同業之間也絲毫不是競爭對手,「傳統市場來來去去就那些人,七、八成是老顧客、老攤販,大家都已經習慣向固定攤位買菜了,同行的也就不會互搶生意。」

四溢滿盈的人情味,讓高冬景得以忘卻兒時苦難。臺語流利的她,其實出生於山東,八歲時跟隨父母搭乘太平輪逃到臺灣。當時在擁擠的甲板上,她親眼看見一位爸爸對著孩兒喃喃說道:「這一去不知是福是禍,孩子啊,你就先離開吧!」這一幕一直磨難著她的心靈,直到現在仍揮之不去。
台北畫刊564期—泛黃的非只記憶 還有那樸實無華的麵條
▲穿過大江大海來臺的高冬景,放棄教職,選擇在景美揉麵團、做樸實無華的麵條。(攝影/許斌)

穿過大江大海,高冬景一家總算在基隆上岸,軍隊發給每個人一根香蕉,高冬景一咬,心想:「怎麼這麼難吃?」原來北方的孩子沒看過香蕉,不知要剝皮才能吃。

又熬了多年,總算適應風土民情後,高冬景順利考上專科學校,並且當了小學老師,但沒幾年就把工作辭掉,跑去幫先生賣麵。爸爸知道後,氣沖沖趕到市場掀了攤位,「我給你唸那麼多書,不是讓你在馬路邊要飯的!」高冬景不服氣的說:「什麼要飯的,行行出狀元,有什麼不對嗎?」爸爸怒道:「你好好的老師不當,出來賣什麼東西!」她應道:「我已經三十幾歲了,你還想要我怎麼樣?」

也許父親始終無法諒解,但無論如何,高冬景走過了市場的繁華,也越過事業的榮景,如今即便無店名,也沒有員工幫忙,卻依舊快樂揉著麵團。當店家向她抱怨麵條容易壞時,她總是笑說:「沒辦法,心安跟心不安,你要選擇哪一個呢?」


文/黃重豪 
攝影/許斌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