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4年1月第564期—泛黄的非只记忆 还有那朴实无华的面条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3-26

1722

一早来到景美市场,卖肉的、卖菜的吆喝声此起彼落。穿越鼎沸人声,转进狭窄巷子里,只见高冬景一手抓着大把大把面条,另一手反覆抽啊抽的,两三下就揉成一个小面团,搁在盒里等待光顾,她说:「我几乎不上秤的,手一抓就差不多一斤。」

旋即拿起一团放上磅秤,指针果然立刻移到六百克附近,还微微超过,「不精准的话,只会多不会少。」别看她一斤三十、一斤三十的卖,以前她可是全台北最大的供应商,包括裕隆汽车、卡林塑胶、通用电子等大厂的福利社都向她叫货,一次就是叫一百二十台斤。

不过,高冬景却越来越不想做这种大生意了,「我的面条没有人工添加物,早上送给人家,下午两点就酸了,如果越做越多,势必得添加东西。」但她始终没有这麽做,所以摊位上永远只有家常面、阳春面、水饺皮,没有各式各样的口味,而且每团都有点黄黄的,放久一点还会变黑,「不过这才是面粉的原色,那种很白很白、都不会变色的,就代表……」

酵母是一种活跃的原料,夏天冷静七小时,冬天维持十六小时,一旦超过时间,马上大量发酵,比闹钟还要准。因此高冬景每天七点开摊,约十一点就全部卖完,真有剩的就直接送客人,绝对一根面条都不留。

随着市区扩张,裕隆等大厂陆续迁离景美,高冬景就顺势结束批发,仅在传统市场里零售。民国五○年代,景美街留下的店家寥寥无几,店家还去拜托摊贩到家门口摆设,让门面营造出热闹气氛,景美早市也因此兴旺起来。

当时高冬景只准备了一座铁架、一块木板,便继续做起生意,做到儿子都从桌面般的高度长大成人并且结婚了;做到对角服饰店的小孩都成为资深老板了;做到某家的爸爸、儿女、孙子接续吃过她的面条了;做到自己七十四岁,交班给儿子做了,她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只不过角色换成了助手。

前些日子高冬景生病住院,客人一到摊位马上问儿子:「妈妈呢?」等到她回到市场,客人随即笑逐颜开,「哎唷,看到你我就安心了!」同样的,一位年长的熟客久未现身,高冬景不禁暗自担心起来,直到客人拎着菜篮出现,那颗揪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哎呀,你怎麽两个礼拜都没来呀?」

这种紧密的信赖感,让主客宛若朋友,就连同业之间也丝毫不是竞争对手,「传统市场来来去去就那些人,七、八成是老顾客、老摊贩,大家都已经习惯向固定摊位买菜了,同行的也就不会互抢生意。」

四溢满盈的人情味,让高冬景得以忘却儿时苦难。台语流利的她,其实出生於山东,八岁时跟随父母搭乘太平轮逃到台湾。当时在拥挤的甲板上,她亲眼看见一位爸爸对着孩儿喃喃说道:「这一去不知是福是祸,孩子啊,你就先离开吧!」这一幕一直磨难着她的心灵,直到现在仍挥之不去。
台北画刊564期—泛黄的非只记忆 还有那朴实无华的面条
▲穿过大江大海来台的高冬景,放弃教职,选择在景美揉面团、做朴实无华的面条。(摄影/许斌)

穿过大江大海,高冬景一家总算在基隆上岸,军队发给每个人一根香蕉,高冬景一咬,心想:「怎麽这麽难吃?」原来北方的孩子没看过香蕉,不知要剥皮才能吃。

又熬了多年,总算适应风土民情後,高冬景顺利考上专科学校,并且当了小学老师,但没几年就把工作辞掉,跑去帮先生卖面。爸爸知道後,气冲冲赶到市场掀了摊位,「我给你念那麽多书,不是让你在马路边要饭的!」高冬景不服气的说:「什麽要饭的,行行出状元,有什麽不对吗?」爸爸怒道:「你好好的老师不当,出来卖什麽东西!」她应道:「我已经三十几岁了,你还想要我怎麽样?」

也许父亲始终无法谅解,但无论如何,高冬景走过了市场的繁华,也越过事业的荣景,如今即便无店名,也没有员工帮忙,却依旧快乐揉着面团。当店家向她抱怨面条容易坏时,她总是笑说:「没办法,心安跟心不安,你要选择哪一个呢?」


文/黄重豪 
摄影/许斌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