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8月第595期—蜕变中求平衡 师大龙泉商圈 打造独特文化新形象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08-17

5634

台北画刊106年8月第595期—蜕变中求平衡 师大龙泉商圈 打造独特文化新形象
记忆流转

缓缓流泻着那未曾停歇的城南乐章

 

依傍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两大学府而立的台大公馆商圈与师大龙泉商圈,无论文儒学者、青衫少年、升斗小民、达官显贵,皆曾在此驻足停留,从以往的都市边陲,成为人来人往的繁华商圈,岁月让过去渐渐淡出,但属於这里的故事,却仍旧编织着。

 

 

师大龙泉商圈,因依傍着台湾师范大学而得名,自199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步较其他老商圈晚,然而发展速度却相当快,在不到15年的时间内,店家数增加3.5倍,并曾在台北市商业处举办的台北市优质商圈评选中,获得人气商圈票选第1名。师大龙泉商圈的崛起与转型,也让人们看见一座城市在发展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师大周边客源稳 商机源源不绝

虽然已在师大商圈打滚了20年,师大龙泉商圈促进会理事长陈鸿溢仍不敢以当地人自居,但无论是师大龙泉商圈最蓬勃发展的时期,抑或是深受打击的时刻,他都曾经历过。   台北画刊106年8月第595期—蜕变中求平衡 师大龙泉商圈 打造独特文化新形象▲陈鸿溢对於师大龙泉商圈所面临的问题, 希望在努力沟通下, 凝聚共识, 打造新生活圈。(摄影/周嘉慧)

 

当年结婚後,陈鸿溢跟太太一起出资准备创业,寻找店面时,他撇除台北其他热闹的商圈与地段,相中了师大周边的前景,「虽然每逢周末才有外地人来,但这里是文教区,学生生意一整年都做不完,再加上这里居住环境好、住宅多,多少也能做一些住家的生意。」陈鸿溢的选店哲学,即是着眼於师大龙泉商圈有稳定的客源基础。

 

直线起飞 700多间商店的大商圈

20年前刚来的时候,商圈里除了有很多小吃店,也有不少杂货店。」陈鸿溢说,当年这里是一个住商混合的宁静社区,店家供应在地居民与学校师生饮食与生活用品。渐渐地,为了满足学生喜好新鲜事物的心,以丰富创新口味着称的可丽饼、冰火菠萝油等商店纷纷进驻,带动起师大美食商圈的称号。2006年前後,国内美食与旅游节目兴盛,经由媒体的强力曝光,师大龙泉商圈开始一跃而起,陈鸿溢至今仍不忘当时盛况,「师大龙泉商圈几乎每隔一两天就有电视台来采访,这里的店家也几乎都被访问过一次以上。」台北画刊106年8月第595期—蜕变中求平衡 师大龙泉商圈 打造独特文化新形象▲师大龙泉商圈位於台湾师范大学周边,为满足师生需求,开设许多特色美食店家。(摄影/周嘉慧)

 

师大龙泉商圈风潮开始席卷,让原本以学生、居民为主的消费族群,转由以慕名而来的观光客居多,消费型态也从美食,一度演变成以服饰、美容店家为主的商圈。当时许多1楼店面开始隔间出租,小小的5坪、10坪空间就能做生意,且生意兴隆,让原本仅200多间店家的师大龙泉商圈,一举变成700多间店家的盛况。台北画刊106年8月第595期—蜕变中求平衡 师大龙泉商圈 打造独特文化新形象▲为满足学生喜好,各式美食店家纷纷进驻,带动起师大美食商圈的称号。(摄影/周嘉慧)

 

危机是转机 凝聚与改变

若说师大龙泉商圈的崛起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或许并不为过。城市在急遽的发展中会产生诸多问题,师大龙泉商圈也同样面临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困境。

 

发展脚步过快的师大龙泉商圈,店家从仅1公顷的合法商业范围,逐步扩张至18公顷,人潮也带来脏乱、噪音、交通壅塞等问题,引发当地居民不满,让原本的住商和谐逐渐失去原有的平衡。「危机就是转机,以前店家总是各做各的,面临危机时大家便团结一心,齐力面对并处理问题。」2011年,师大龙泉商圈促进会成立,当时陈鸿溢与理监事、总干事们分头与各店家沟通,期待能共同改善商圈问题。

 

店家开始收起店门口的音乐喇叭,并尽量在晚上12时前停止营业;垃圾桶沿路设置,垃圾收取次数随人潮增加;此外,考量消防车进出与台风时的安危,店家取下所有的凸出招牌,改为平面横幅或是精致的小招牌。在促进会多年的奔走与店家的配合下,住户的抱怨减少了,更有当地居民开始给予称赞,「以前起床开门,满街都是垃圾;现在变乾净、舒服多了。」台北画刊106年8月第595期—蜕变中求平衡 师大龙泉商圈 打造独特文化新形象师大龙泉商圈现在街道整洁,招牌排列清爽。(摄影/周嘉慧)

 

如何在发展中寻求平衡,打造一个住商合一的便利商圈,是师大龙泉商圈正努力解决的课题,期待在服务社区、增进便利性的同时,也能结合周边的文教特性开创出新的发展,打造一条独特的文化巷弄商圈。


文/凃心怡
摄影/周嘉慧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