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3-26
3566
保育动物大猫熊圆仔出生後,一举一动都特别吸睛;这对台北市立动物园的保育人员来说更是一大鼓舞,也是努力保育濒危保育类动物的具体回报。
台北市立动物园编审张明雄指出,针对濒危动物保育,动物园的角色不只是圈养照顾动物及推动保育教育,除了想办法让种群维系下去,维持动物的数量,也要考虑基因多样性,避免持续近亲交配让不好的隐性基因显现,而最终目标则是让动物们能有机会回到野生栖息地。
除了高人气的圆仔,其实还有其他许多濒危保育类动物值得大家关注,就让圆仔担任台北市立动物园的班长,由牠带领大家来认识这班濒危保育类动物吧!
憨厚的孩子──大猫熊
身体圆滚滚的、肥肥的大猫熊, 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孩子气,令人忍不住想抱抱牠。成熟的大猫熊全身约长1.2到1.5公尺,尾长约12到 15公分,体重75到160公斤。
猫熊馆馆长陈玉燕指出,因为大猫熊一年才发情一次,一次可能才两天,加上在野外公猫熊和母猫熊也不容易遇到,配种非常困难。 动物园为了学习大猫熊的繁殖照顾技术,还特别派人前往美国、大陆四川等地了解牠们的生活史、营养需求跟繁殖所需的环境等,动物园也参加了世界大猫熊的保育繁殖计画,将来圆仔也有可能会送去国外配对,生下小小圆仔。
照顾大猫熊宝宝圆仔这样的初生幼仔也是艰难的工作。因为大猫熊宝宝在母体内发育很不完善,出生时毛发稀疏,只见粉色皮肤,平均体重也只有130公克,约三星期大,才开始有黑白分明的模样,在两个月以前,大猫熊宝宝几乎没有主动移位的能力,四个月後才开始渐渐可以走路,而约一岁以前,都由爱孩子的妈妈带着一起生活。
大猫熊是杂食性动物,住在台北市立动物园的大猫熊团团及圆圆主要是吃竹叶、竹杆和竹笋,大概一天要吃13至20公斤的竹子,动物园也会另外提供苹果、窝窝头、胡萝卜和特制饼乾给牠们享用。至於团团及圆圆的爱的结晶圆仔,目前主食还是妈妈的乳汁,七个月大以後才开始学吃嫩竹子。
白色V领的绅士──台湾黑熊
与大猫熊相同,同样为晚熟型动物的还有台湾黑熊。台湾黑熊与大猫熊一样,每年只有短短几天的交配期,加上环境及猎捕等问题,所以同样面临生存危机,也都是濒临绝种保育类动物。
针对台湾黑熊的保育工作,动物组组长石芝菁表示,主要是透过与农委会集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高雄的寿山动物园及屏东科技大学等同样圈养台湾黑熊的机构合作繁殖健康的黑熊宝宝,让种源可以延续,最後因为台湾黑熊属於本土濒危动物,保育的最终目标则是野放栖息地──台湾山区。
台湾黑熊宝宝出生时体重250至 400公克,约只有一般成人的手掌大小,眼睛、耳朵都未开,但出生时,就可以从黑肉底的身躯看出胸前白色V字型的标记。一直到约36日龄後,黑熊宝宝才张开眼睛、45日龄长牙且开始爬行,约2个月大时就开始会走路。
▲属晚熟型动物的台湾黑熊新生宝宝,约需36日龄後才能张开眼睛。(黄美秀摄)
大部分的大型动物像是马或象等,都是用趾头行走,称为「趾 行」,但是台湾黑熊的脚板跟人类一样,可以平贴地面行走,称为 「跖行」。
杂食性的牠们,以果实、树根、 昆虫及小兽为主,但大部分还是吃植物性食物居多。牠们会爬树,也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而且奔跑的速度比人还快,所以现在在野外已经很难遇见台湾黑熊,若真的碰到,最好的对策不是奔跑逃离或是躺着装死,而是保持安静和沉着的离开,才是最好的办法。
▲胸前的V字型白毛,是台湾黑熊的正字标记。(王能佑摄)
伶牙利齿小聪明──马来长吻鳄
鳄类起源於中生代早期的三叠纪 (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几乎与恐龙同时期,最早的鳄是一种全长约1公尺左右的陆生肉食性爬虫动物,称为原鳄。目前现生的鳄类则分为吻部短而宽的短吻鳄科、吻部细长的食鱼鳄科和介於中间型的鳄科,台北市立动物园於今年9月孵化出的马来长吻鳄宝宝「吻仔」,即是鳄科的成员。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鳄鱼皮被视为有价值的物品,鳄鱼的生存大受其害,现今马来长吻鳄除原生栖地东南亚外,数量最多的地方非台湾莫属。目前全球的马来长吻鳄野外成鳄族群量估计仅2,500只,属华盛顿公约第一级濒危物种,因为马来长吻鳄雌鳄要15至17岁以上、雄鳄要20岁才开始繁殖,因此全球动物园成功繁殖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吻仔的出生,创下台湾首度繁殖成功的纪录。
▲目前全球的马来长吻鳄野外成鳄族群量估计仅2,500只,吻仔的出生,创下台湾首度繁殖成功的纪录。(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两栖爬虫馆馆长陈赐隆表示,虽然不是体型最大的鳄鱼,但是马来长吻鳄的蛋有10公分长,是世界上23种鳄鱼中蛋最大的,一窝蛋约有13至60颗,但不是每颗蛋都能顺利孵化出宝宝,有时候是坏蛋,或是破蛋。因为台湾不是马来长吻鳄原始栖地,为了要调整湿度温度的环境变化,全采人工孵化,即使如此,成功孵化率也低於20%,可见保育艰难之一般。
▲马来长吻鳄的蛋是全球23种鳄鱼中最大的,长达10公分。(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爱玩泥巴的大个儿──白犀牛
今年2月,动物园的白犀牛「犀春」与「犀旺」分别升格当了妈妈与爸爸,生下了可爱的犀牛宝宝 「犀奇」,因为白犀牛的怀孕期很长,平均达515天,「犀奇」的诞生,可说是得来不易。
非洲区区长高隽说,动物园一直努力将三只雌性白犀牛「犀敏」、「犀慧」和「犀西」与雄犀牛「犀旺」配对,最後先择定「犀春」与「犀旺」进行繁殖计画,好几年间持续观察是否顺利交配,最後再透过粪便等各项数据监测,确定「犀春」分娩时间。之後也让「犀旺」 和其他的雌性犀牛继续为族群贡献心力。
拥有长形头和方形宽嘴唇的白犀牛,体型在陆生动物中,是仅次於大象的动物。白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喜欢栖息在地形平坦、灌木浓密、有食物与水源的地方,主要活动的时间为早晨、傍晚与夜间,艳阳高照的中午则喜欢在阴凉的地方休息、泡在水里或泥浆中, 以降低体温。
视觉不佳的牠们主要是靠着像雷达般可以左右转动的大耳朵了解周遭动静,但因为白犀牛很敏感、 警觉性很高,只要稍有风吹草动, 就会引起强烈的肢体动作。白犀牛也很爱乾净,总在固定地点排放粪便,也会以撒尿及後脚踢散粪团作领域记号,警告其他族群的犀牛不得进入,若任意闯入,白犀牛便会以角攻击!
▲拥有长形头和方形宽嘴唇的白犀牛,靠着有如雷达般可以左右转动的大耳朶了解周遭动静。(詹德川摄)
若到了动物园,别忘了去看看牠们,你可能会看到牠们经常在泥坑里玩泥巴、打滚,全身都是泥,这可是动物园的贴心设置,一方面让牠们玩得开心,一方面还可以让牠们藉由玩泥巴去除寄生虫和防止被苍蝇咬,减少皮肤疾病呢!
披硬甲的山间精灵── 穿山甲
全身布满灰色鳞片的穿山甲,又叫做鲮鲤,不认识牠的人光看外表可能会以为牠是爬虫类动物,其实,穿山甲属於不折不扣的哺乳类动物。
台湾区区长吴松霖表示,动物园里的穿山甲主要以救伤收容为主,救治好後会希望野放,让牠们回到原有的栖息地,而已经无法靠本身生活的穿山甲则留在园内,以繁殖圈养为主。像是由民众捡到送至集集特有生物中心救伤的动物,後来送往台北市立动物园的穿山甲「真 有味」,在今年8月也生了宝宝, 新生的穿山甲是动物园内成功繁殖的第6只。
穿山甲昼伏夜行,有着粗短的四 肢和便於挖洞的强壮爪子,还是不折不扣的「无齿之徒」,虽然没有牙齿,但是长长的舌头可以用来吸食最喜欢的食物──蚂蚁,舌头在一分钟内,可以来回抽动数十次, 把蚂蚁吸得乾乾净净。因为穿山甲的食物特别,张明雄说,动物园在照顾时必须考量牠们所需的营养组成後发展食物配方,最後再看是否能被穿山甲接受,这些过程都需要长时间的心力投入。
▲「无齿之徒」穿山甲虽然没有牙齿,但舌头可以一分钟内来回抽动数十次地快速吸食蚂蚁。(詹德川摄)
有趣的是,穿山甲虽然以蚂蚁为主食,但是牠的小眼睛、厚眼帘,却是为了预防被蚂蚁咬,才进化而来的。
过去穿山甲常被视为野味而被广泛猎杀,目前早期滥捕穿山甲的状况已不复见,但由於人为开发加上栖地被破坏,穿山甲的数量仍然相当稀少。
名列台湾三 大美鸡──蓝腹鹇
与帝雉、环颈雉并列「台湾三大美鸡」之称的蓝腹鹇,俗名又称为 「山鸡」、「华鸡」,全世界只分布在台湾,生活在中、低海拔的阔叶树或混生林中。
因为早年动物保育的观念不普及,加上蓝腹鹇的羽色华丽,具有观赏价值,许多不法人士任意猎捕作为饲养或进补之用,加上栖息地开发破坏,因此野外数量稀少。
张明雄说,因为蓝腹鹇的繁殖困难度不高,保育工作主要是提升蓝腹鹇的数量,繁殖过程并采自然与人工孵化,唯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产生明显「印记」,他解释,刚出生的雏鸟会将首次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父母」,若相处久了幼鸟可能忘了自己是鸟,看到同类就没有反应,因此照顾幼鸟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距离,并且尽快让牠们回到母亲身边,学习同类的行为模式。
▲蓝腹鹇与帝雉、环颈雉并列「台湾三大美鸡」。(詹德川摄)
美丽的蓝腹鹇喜欢隐密的生活,像个修行者。牠们生性机警且怕人,只要稍微受到惊扰,就会立刻钻入草丛或迅速飞走,一般不容易观察得到。动物园的蓝腹鹇家族,则位於鸟园珍禽区入口第一个栏舍,当靠近时,你可能会听到深沉的「咯」、「咯」声,像是在说「有人来了!有人来了!」
鸟园区区长谢欣怡说,蓝腹鹇采行一夫多妻制,繁殖期为每年的3月至7月,可以看到雄鸟,鲜红的肉垂肿胀到几乎掩盖整张脸,然後围着雌鸟跳起快速振翅的求偶舞。雌鸟每巢产3至8颗淡褐色带白斑的蛋,由雌鸟孵蛋,孵化时间约25 天。刚出生的鸟宝宝早熟,平均体重约34克左右,破壳没多久就会跌跌撞撞地行走,跟着亲鸟四处觅食与躲避天敌,但一遇到危险就会躲在妈妈的羽翼下,相当撒娇。
▲鸟宝宝早熟,出生没多久就会行走。(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气质非凡的好好先生──梅花鹿
可以想像吗?台湾全岛低海拔地区,曾满山遍野都是梅花鹿。从荷兰人占领台湾到郑成功治台及清领时期,因为持续的猎捕和开发农地,民国58年时,野外最後一只野生梅花鹿死去後,野生鹿群就消失了。直到台北市立动物园於民国75年提供22只梅花鹿进行复育计画,现在垦丁国家公园可以看到野生的台湾梅花鹿。
梅花鹿身上的美丽斑点象徵富贵,也是名称的由来。雄鹿才会长角,雄鹿出生第一年没有鹿角,第二年夏天开始长茸角,多不分叉;2岁至3岁才开始分叉,此时鹿角为二叉;3岁以上则为三叉。成熟的雄梅花鹿头上顶着6至8公斤的鹿角,看起来雄纠纠、气昂昂,架势十足。
吴松霖说,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机警,喜欢群居,若有任何风吹草动,牠们会马上伸长脖子进入警戒状态。但是在动物园里的梅花鹿则因舒适的环境,可以看见牠们悠闲漫步、晒太阳歇息或反刍慢慢品尝早上囫囵吞下的桑叶和牧草等美食,快意自在。
▲梅花鹿拥有象徵富贵的美丽斑点,在动物园的牠们总是一派悠闲。(王能佑摄)
张明雄说,相对大猫熊,繁殖圈养梅花鹿并不困难,但因为梅花鹿的原生栖地是丘陵平原,绝大部分已开发,野放梅花鹿会是困难之处,加上梅花鹿也有琉球亚种、华南亚种等亚种,未来,持续透过基因比对,确认台湾原生种族群将是重要工作。
濒危物种保育工作,一直是台北市立动物园努力的方向,有空去动物园,不妨去一一拜访、认识牠们喔!
台北动物园保育网 www.zoo.gov.tw
台北市立动物园编审张明雄指出,针对濒危动物保育,动物园的角色不只是圈养照顾动物及推动保育教育,除了想办法让种群维系下去,维持动物的数量,也要考虑基因多样性,避免持续近亲交配让不好的隐性基因显现,而最终目标则是让动物们能有机会回到野生栖息地。
除了高人气的圆仔,其实还有其他许多濒危保育类动物值得大家关注,就让圆仔担任台北市立动物园的班长,由牠带领大家来认识这班濒危保育类动物吧!
憨厚的孩子──大猫熊
身体圆滚滚的、肥肥的大猫熊, 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孩子气,令人忍不住想抱抱牠。成熟的大猫熊全身约长1.2到1.5公尺,尾长约12到 15公分,体重75到160公斤。
猫熊馆馆长陈玉燕指出,因为大猫熊一年才发情一次,一次可能才两天,加上在野外公猫熊和母猫熊也不容易遇到,配种非常困难。 动物园为了学习大猫熊的繁殖照顾技术,还特别派人前往美国、大陆四川等地了解牠们的生活史、营养需求跟繁殖所需的环境等,动物园也参加了世界大猫熊的保育繁殖计画,将来圆仔也有可能会送去国外配对,生下小小圆仔。
照顾大猫熊宝宝圆仔这样的初生幼仔也是艰难的工作。因为大猫熊宝宝在母体内发育很不完善,出生时毛发稀疏,只见粉色皮肤,平均体重也只有130公克,约三星期大,才开始有黑白分明的模样,在两个月以前,大猫熊宝宝几乎没有主动移位的能力,四个月後才开始渐渐可以走路,而约一岁以前,都由爱孩子的妈妈带着一起生活。
大猫熊是杂食性动物,住在台北市立动物园的大猫熊团团及圆圆主要是吃竹叶、竹杆和竹笋,大概一天要吃13至20公斤的竹子,动物园也会另外提供苹果、窝窝头、胡萝卜和特制饼乾给牠们享用。至於团团及圆圆的爱的结晶圆仔,目前主食还是妈妈的乳汁,七个月大以後才开始学吃嫩竹子。
白色V领的绅士──台湾黑熊
与大猫熊相同,同样为晚熟型动物的还有台湾黑熊。台湾黑熊与大猫熊一样,每年只有短短几天的交配期,加上环境及猎捕等问题,所以同样面临生存危机,也都是濒临绝种保育类动物。
针对台湾黑熊的保育工作,动物组组长石芝菁表示,主要是透过与农委会集集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高雄的寿山动物园及屏东科技大学等同样圈养台湾黑熊的机构合作繁殖健康的黑熊宝宝,让种源可以延续,最後因为台湾黑熊属於本土濒危动物,保育的最终目标则是野放栖息地──台湾山区。
台湾黑熊宝宝出生时体重250至 400公克,约只有一般成人的手掌大小,眼睛、耳朵都未开,但出生时,就可以从黑肉底的身躯看出胸前白色V字型的标记。一直到约36日龄後,黑熊宝宝才张开眼睛、45日龄长牙且开始爬行,约2个月大时就开始会走路。
▲属晚熟型动物的台湾黑熊新生宝宝,约需36日龄後才能张开眼睛。(黄美秀摄)
大部分的大型动物像是马或象等,都是用趾头行走,称为「趾 行」,但是台湾黑熊的脚板跟人类一样,可以平贴地面行走,称为 「跖行」。
杂食性的牠们,以果实、树根、 昆虫及小兽为主,但大部分还是吃植物性食物居多。牠们会爬树,也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而且奔跑的速度比人还快,所以现在在野外已经很难遇见台湾黑熊,若真的碰到,最好的对策不是奔跑逃离或是躺着装死,而是保持安静和沉着的离开,才是最好的办法。
▲胸前的V字型白毛,是台湾黑熊的正字标记。(王能佑摄)
伶牙利齿小聪明──马来长吻鳄
鳄类起源於中生代早期的三叠纪 (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几乎与恐龙同时期,最早的鳄是一种全长约1公尺左右的陆生肉食性爬虫动物,称为原鳄。目前现生的鳄类则分为吻部短而宽的短吻鳄科、吻部细长的食鱼鳄科和介於中间型的鳄科,台北市立动物园於今年9月孵化出的马来长吻鳄宝宝「吻仔」,即是鳄科的成员。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鳄鱼皮被视为有价值的物品,鳄鱼的生存大受其害,现今马来长吻鳄除原生栖地东南亚外,数量最多的地方非台湾莫属。目前全球的马来长吻鳄野外成鳄族群量估计仅2,500只,属华盛顿公约第一级濒危物种,因为马来长吻鳄雌鳄要15至17岁以上、雄鳄要20岁才开始繁殖,因此全球动物园成功繁殖的次数都屈指可数,吻仔的出生,创下台湾首度繁殖成功的纪录。
▲目前全球的马来长吻鳄野外成鳄族群量估计仅2,500只,吻仔的出生,创下台湾首度繁殖成功的纪录。(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两栖爬虫馆馆长陈赐隆表示,虽然不是体型最大的鳄鱼,但是马来长吻鳄的蛋有10公分长,是世界上23种鳄鱼中蛋最大的,一窝蛋约有13至60颗,但不是每颗蛋都能顺利孵化出宝宝,有时候是坏蛋,或是破蛋。因为台湾不是马来长吻鳄原始栖地,为了要调整湿度温度的环境变化,全采人工孵化,即使如此,成功孵化率也低於20%,可见保育艰难之一般。
▲马来长吻鳄的蛋是全球23种鳄鱼中最大的,长达10公分。(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爱玩泥巴的大个儿──白犀牛
今年2月,动物园的白犀牛「犀春」与「犀旺」分别升格当了妈妈与爸爸,生下了可爱的犀牛宝宝 「犀奇」,因为白犀牛的怀孕期很长,平均达515天,「犀奇」的诞生,可说是得来不易。
非洲区区长高隽说,动物园一直努力将三只雌性白犀牛「犀敏」、「犀慧」和「犀西」与雄犀牛「犀旺」配对,最後先择定「犀春」与「犀旺」进行繁殖计画,好几年间持续观察是否顺利交配,最後再透过粪便等各项数据监测,确定「犀春」分娩时间。之後也让「犀旺」 和其他的雌性犀牛继续为族群贡献心力。
拥有长形头和方形宽嘴唇的白犀牛,体型在陆生动物中,是仅次於大象的动物。白犀牛主要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喜欢栖息在地形平坦、灌木浓密、有食物与水源的地方,主要活动的时间为早晨、傍晚与夜间,艳阳高照的中午则喜欢在阴凉的地方休息、泡在水里或泥浆中, 以降低体温。
视觉不佳的牠们主要是靠着像雷达般可以左右转动的大耳朵了解周遭动静,但因为白犀牛很敏感、 警觉性很高,只要稍有风吹草动, 就会引起强烈的肢体动作。白犀牛也很爱乾净,总在固定地点排放粪便,也会以撒尿及後脚踢散粪团作领域记号,警告其他族群的犀牛不得进入,若任意闯入,白犀牛便会以角攻击!
▲拥有长形头和方形宽嘴唇的白犀牛,靠着有如雷达般可以左右转动的大耳朶了解周遭动静。(詹德川摄)
若到了动物园,别忘了去看看牠们,你可能会看到牠们经常在泥坑里玩泥巴、打滚,全身都是泥,这可是动物园的贴心设置,一方面让牠们玩得开心,一方面还可以让牠们藉由玩泥巴去除寄生虫和防止被苍蝇咬,减少皮肤疾病呢!
披硬甲的山间精灵── 穿山甲
全身布满灰色鳞片的穿山甲,又叫做鲮鲤,不认识牠的人光看外表可能会以为牠是爬虫类动物,其实,穿山甲属於不折不扣的哺乳类动物。
台湾区区长吴松霖表示,动物园里的穿山甲主要以救伤收容为主,救治好後会希望野放,让牠们回到原有的栖息地,而已经无法靠本身生活的穿山甲则留在园内,以繁殖圈养为主。像是由民众捡到送至集集特有生物中心救伤的动物,後来送往台北市立动物园的穿山甲「真 有味」,在今年8月也生了宝宝, 新生的穿山甲是动物园内成功繁殖的第6只。
穿山甲昼伏夜行,有着粗短的四 肢和便於挖洞的强壮爪子,还是不折不扣的「无齿之徒」,虽然没有牙齿,但是长长的舌头可以用来吸食最喜欢的食物──蚂蚁,舌头在一分钟内,可以来回抽动数十次, 把蚂蚁吸得乾乾净净。因为穿山甲的食物特别,张明雄说,动物园在照顾时必须考量牠们所需的营养组成後发展食物配方,最後再看是否能被穿山甲接受,这些过程都需要长时间的心力投入。
▲「无齿之徒」穿山甲虽然没有牙齿,但舌头可以一分钟内来回抽动数十次地快速吸食蚂蚁。(詹德川摄)
有趣的是,穿山甲虽然以蚂蚁为主食,但是牠的小眼睛、厚眼帘,却是为了预防被蚂蚁咬,才进化而来的。
过去穿山甲常被视为野味而被广泛猎杀,目前早期滥捕穿山甲的状况已不复见,但由於人为开发加上栖地被破坏,穿山甲的数量仍然相当稀少。
名列台湾三 大美鸡──蓝腹鹇
与帝雉、环颈雉并列「台湾三大美鸡」之称的蓝腹鹇,俗名又称为 「山鸡」、「华鸡」,全世界只分布在台湾,生活在中、低海拔的阔叶树或混生林中。
因为早年动物保育的观念不普及,加上蓝腹鹇的羽色华丽,具有观赏价值,许多不法人士任意猎捕作为饲养或进补之用,加上栖息地开发破坏,因此野外数量稀少。
张明雄说,因为蓝腹鹇的繁殖困难度不高,保育工作主要是提升蓝腹鹇的数量,繁殖过程并采自然与人工孵化,唯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产生明显「印记」,他解释,刚出生的雏鸟会将首次看到的移动物体视为「父母」,若相处久了幼鸟可能忘了自己是鸟,看到同类就没有反应,因此照顾幼鸟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距离,并且尽快让牠们回到母亲身边,学习同类的行为模式。
▲蓝腹鹇与帝雉、环颈雉并列「台湾三大美鸡」。(詹德川摄)
美丽的蓝腹鹇喜欢隐密的生活,像个修行者。牠们生性机警且怕人,只要稍微受到惊扰,就会立刻钻入草丛或迅速飞走,一般不容易观察得到。动物园的蓝腹鹇家族,则位於鸟园珍禽区入口第一个栏舍,当靠近时,你可能会听到深沉的「咯」、「咯」声,像是在说「有人来了!有人来了!」
鸟园区区长谢欣怡说,蓝腹鹇采行一夫多妻制,繁殖期为每年的3月至7月,可以看到雄鸟,鲜红的肉垂肿胀到几乎掩盖整张脸,然後围着雌鸟跳起快速振翅的求偶舞。雌鸟每巢产3至8颗淡褐色带白斑的蛋,由雌鸟孵蛋,孵化时间约25 天。刚出生的鸟宝宝早熟,平均体重约34克左右,破壳没多久就会跌跌撞撞地行走,跟着亲鸟四处觅食与躲避天敌,但一遇到危险就会躲在妈妈的羽翼下,相当撒娇。
▲鸟宝宝早熟,出生没多久就会行走。(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
气质非凡的好好先生──梅花鹿
可以想像吗?台湾全岛低海拔地区,曾满山遍野都是梅花鹿。从荷兰人占领台湾到郑成功治台及清领时期,因为持续的猎捕和开发农地,民国58年时,野外最後一只野生梅花鹿死去後,野生鹿群就消失了。直到台北市立动物园於民国75年提供22只梅花鹿进行复育计画,现在垦丁国家公园可以看到野生的台湾梅花鹿。
梅花鹿身上的美丽斑点象徵富贵,也是名称的由来。雄鹿才会长角,雄鹿出生第一年没有鹿角,第二年夏天开始长茸角,多不分叉;2岁至3岁才开始分叉,此时鹿角为二叉;3岁以上则为三叉。成熟的雄梅花鹿头上顶着6至8公斤的鹿角,看起来雄纠纠、气昂昂,架势十足。
吴松霖说,梅花鹿生性敏感而机警,喜欢群居,若有任何风吹草动,牠们会马上伸长脖子进入警戒状态。但是在动物园里的梅花鹿则因舒适的环境,可以看见牠们悠闲漫步、晒太阳歇息或反刍慢慢品尝早上囫囵吞下的桑叶和牧草等美食,快意自在。
▲梅花鹿拥有象徵富贵的美丽斑点,在动物园的牠们总是一派悠闲。(王能佑摄)
张明雄说,相对大猫熊,繁殖圈养梅花鹿并不困难,但因为梅花鹿的原生栖地是丘陵平原,绝大部分已开发,野放梅花鹿会是困难之处,加上梅花鹿也有琉球亚种、华南亚种等亚种,未来,持续透过基因比对,确认台湾原生种族群将是重要工作。
濒危物种保育工作,一直是台北市立动物园努力的方向,有空去动物园,不妨去一一拜访、认识牠们喔!
台北动物园保育网 www.zoo.gov.tw
文/廖雅琴
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