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走出去进行一场城市漫游(台北画刊110年8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1-08-05

3185

在疫病肆虐时的台北,走出大门的人变少了,拉开自己与他人的距离成为安全保障;但坐在书桌、餐桌前的凝望以及饱餐,不仅没有得到更多平安的祈福,反而更加焦虑。缺乏走动的身体,犹如哲学家卢梭所说,将失去思考、失去判断,甚至也将失去灵魂。於是,我起身走出去。

台北对我而言是既陌生也熟悉的地方,以50 公里的时速在城市里穿梭,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寻路的指引座标,一闪而逝,陌生的地方还是陌生。但以时速5 公里行进的身体,则是一种逍遥,眼前出现的景致总会化成惊喜及好奇,好奇那转角的荒地何时成了优雅的绿洲,而荒废许久的老屋在魔法的施作下,成为游人造访的圣殿。今天,我想走看艺术。

漫游艺术
台北市是一个巨大的美术馆,多元且有趣。这个说法对文化经费比例总是垫底的国家来说,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可是千真万确,且这些耗费巨资的收藏,不需付费即可观赏。的确,我说的就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能让城市漫游者感受它们在城市中加值环境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地点记忆。

捷运风景
公共艺术在捷运中是一道道流转的风景,默默地出现在墙面、屋顶或是街道的角落。台北的6 条捷运路线,每一条都可称作一个美术馆,其中收藏品的独特性与其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联。北门站收藏曾在地下属於清代铁道系统的考古遗构、大桥头站的作品收藏了邻近迪化街贩卖南北乾货的陶瓷物件、大安森林公园站小广场则有绽放花样缤纷的机动艺术、吐着水的青蛙以及秋日枫叶飘落的怅然场景。在松山站,超大的光点天幕像是基隆河的流水潺潺映光、台大医院站月台上那几双优雅的大手,似乎正要呵护、拥抱身体受伤的人们。

未来风景
南港是台北市的新橱窗,生技、软体、金融产业大量进驻,娱乐、艺术产业也在此集聚。公共艺术在此超级密集、艺术家名单长到惊人,大师如草间弥生、Tomás Saraceno、Olafur Eliasson 及各国艺术家群,如FAHR 021.3、Chris Wood、Heike Weber、新宫晋、Tony Cragg、teamLab 等,加上许多台湾一流的艺术家作品,争奇斗艳。虽然关於未来常以奇景作为夸口的字眼,但南港不只有现代时髦的都市景致,无数的艺术品正在柔化这个曾是「台北黑乡」的硬派工业城。

南港金融中心中Tomás Saraceno的作品阿根廷当代艺术家Tomás Saraceno 位於南港金融园区的《云城市:HAT-P-12》,由12 个多面金属体组成,闪亮突出却也包纳周遭的景物。

共好风景
台北最新出现的地景变化,莫过於不断被建造起来的社会住宅。每一座社宅的出现,所标志的不单是居住正义价值的承诺,更是对於全体市民共好的想像。最终将有超过9 亿元的艺术品以各种姿态出现,而其中部分已经完成。青年社宅中,入口廊道的屋顶上,色彩缤纷的枝枒向四方展开,像是对居民每日轻快的招呼;东明社宅里,背部长出植物的兔子在绿地上钻窜,像是活泼乐观的小神仙,日日激励这里的居民;兴隆社宅有一道满满行李箱构成的墙面,行李总带有人们深切的回忆,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家、定居、离家又定居的循环,而身边的旧行李箱,就成了深厚记忆的伴侣。

「漫游者」是哲学家班雅明在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诗文中所发现的现代人现象,现代人的身体感受逐步成为认知的座标、思想的受孕所。但如今的漫游者大都遁入在虚拟世界,许多人已经好久不曾进入城市中随意的闲晃。「走出来」所加值的可不是身体的气力,而是灵光启发的碰撞、思想的激发。走进城市,悠游在隐没的角落中或凝视终端轴的艺术作品,常让人神往,不忍离去。

是千篇一律的日常让我们忘记了周遭的变化吗?还是迟钝的身体已经让我们对周遭无感?或许,是该打开大门出来走一走了。

 
褚瑞基副教授图.文ー褚瑞基
宾州大学建筑系硕士,前《ta台湾建筑》杂志总编辑,现为铭传大学建筑学系专任副教授。擅长建筑史、建筑艺术、建筑与文化资产跨领域整合与教育,着有7本建筑专书,并持续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及策展。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