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5年3月第578期—台北捷运20岁/处处有历史和故事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6-03-15

4011

G3-3_1041019敦化南路栾树_潘俊霖摄 (12.jpg
▲20岁的台北捷运很年轻,并拥有独一无二的特色与深度。(潘俊霖摄)
 
在全球捷运领域里,今年3月过20岁生日的台北捷运,当然是个後生晚辈。相较於举世第一座捷运城市欧洲伦敦在1863年启用第1条「都会区地下铁路」(Metropolitan Underground Railway)、1868年通车的北美洲「纽约城市捷运」(New York City Subway)、1913年的南美洲「布宜诺斯艾利斯地下铁路」(Subterraneo de Buenos Aires),或者亚洲第1条捷运1927年「东京の地下鉄」,乃至於北非在1987年第1条路线营运的「开罗捷运」(Metro Anfaq al-Qahirah),我们的捷运论资排序第124位,环顾世界重要城市,还真再年轻不过了。
 
SB2160038.jpg
▲比对欧美使用经验,台北捷运持续充满人气与活力。(许斌摄)
 
年轻的台北捷运 具深度与特色
年轻是事实,不过年轻依然可以有特色,有深度,有独一无二动人的力量,只要我们愿意发掘。
 
譬如对比欧美使用经验,台北捷运是罕见持续充满人气与活力的大众运输系统,固然仍有交通尖峰与离峰之别,但差别却没有那些「先进」城市那麽夸张。追根究柢,这是因为台北在日据时代大致底定的规划蓝图中,虽然引进欧美的都市计画分区概念,但一来日本人向来对於住商混合有一定的容忍度,「分区」界线并不严厉,有时候甚至默许为之;另一方面,台湾都市管理上一直都有「就地合法」的通情惯例,长时间累积成像是夜市、夜店这类有一点越线的城市活动地点;这些,在过去一直是台北被诟病的城市发展「问题」。但是到了21世纪,新时代的新观点提醒我们睁开眼睛,意识到原来「杂食」与「混血」对城市是健康的,一座从早到晚都有人从事不同活动的城市,一个从早到晚都有人因为各种目的而积极搭乘的捷运路网,不但坪效高,成本低,更充满了蓬勃生机。
 
捷运沿线依山傍水 景致优美
蓬勃生机也来自地理:台北不但幅员适中,而且依山傍水,尤其在捷运路网开通之後,想要远离尘嚣亲近大自然,到河堤、到海边、到山上,最远也不过45分钟的捷运。陷在每日通勤车阵泥沼之中的其他先进城市市民,一定无法想像,只要台北市民愿意,下班之後,跳上捷运,四分之三小时後,居然就可以从高点迎风俯瞰我们的城市,并且放声朗诵郑愁予的感叹诗句:
 
G1-5-A_SB_大安森林公园.jpg
▲台北捷运周边的人文与美景值得探访。(图为大安森林公园,许斌摄)

台北城在她的盆中沐浴余温
(那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浪人的浴盆啊)
霓虹如浴後的慵懒在夜空浮出
而七星依次扣上这夜的左衽
啊,此刻,鸦群弄乱眺远人的视线
错将幢幢华夏当是乱披风的山水
 
其实,从台北捷运的车窗望出去,便自有无可取代的独特风景。我私心偏爱的是淡水线,从台北车站出发往北走,经过4站的地下路段,过了民权东路就迅速升起成高架段,欣赏圆山、剑潭、芝山、北投、关渡的山光水色,到了红树林,接近出海口了,高架段渐变成地面段,直到终点淡水。一路高低、光线、视野、景致与心情等变化非常戏剧性,就像变动不居的城市人生。
 
台北捷运处处有故事
如果仔细咀嚼,台北捷运可以带进我们生活中的,除了山水地理,还有人文历史。日本画家乡原古统(1887-1965)在1920至1925年期间,曾以胶彩细腻描绘台北重要风土名胜,勾勒出包括新店溪碧潭、淡水河、观音山、明治桥、植物园、新公园、水源地、龙山寺、总督府等「台北名所图绘十二景」。现在我们不但可以搭乘捷运重温旧梦,还可以再加上北投温泉、木栅动物园、台大校园、大安森林公园、中正纪念堂、大稻埕、小碧潭、大湖公园……新旧景点。也因此,台北捷运周间与周末一样热闹,也许气氛不同,但绝没有许多城市捷运周间拥挤、周末冷清的高度反差。
 
G1-5_大湖公园_潘俊霖拍摄.jpg
▲搭乘捷运即能一览大湖公园的山光水色。(潘俊霖摄)
 
若想深究,捷运台北车站站前地下街有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值得驻足欣赏:1993年底,南港线工程发现完成於清光绪10年(1884年)的台北府城建筑遗迹,当时决策不作原地保留,而改以橱窗展示方式就「府城春秋、城楼探源、再现风华、城墙乾坤」4个主题,呈现展示台北古城墙文物,并运用城墙材料邀请艺术家创作统称为「丽正崇熙‧承恩景福」的公共艺术――在这里,思古幽情既有所本,想像力更因此有了起点。
 
G1-7_SB.jpg
▲「丽正崇熙‧承恩景福」公共艺术值得驻足欣赏。(许斌摄)
 
在我来看,台北捷运处处有历史、有记忆,有耐人寻味的故事。举例而言,淡水线「唭哩岸」站,站名源自於台湾原住民巴赛族ki-zing-an谐音旧名,此一地名曾在荷治时期被采用,却在国民政府来台後,改为「立农」与「吉利」现名,唭哩岸复原古名,竟有温柔平反美意。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庄线「先啬宫」站。这一站附近是兴建於清朝乾隆年间,主祀神农大帝的古老寺庙,原名「五谷王庙」(「谷」通「谷」,取神农尝百草、辨五榖之意),日据时更名为文诌诌的「先啬宫」,但当地人始终称呼「五谷王庙」,不但公车站名如此,「五谷王」亦是目前地名。捷运站名这般改法,据说是尊重仕绅耆老建议,似乎有值得琢磨的深意。
还有江子翠、六张犁、葫洲、芦洲,等等,等等。这是台北捷运的特色,也是台北的历史,台湾的历史。
 
G1-8.jpg
▲台北捷运处处有历史、有故事,唭哩岸站即为其一。(许斌摄)
 
今年3月过20岁生日的台北捷运很年轻,构不着第一,却颇有历史感,也有着因为人文地理所形塑许多唯一,这些、那些的「唯一」,就是值得我们珍惜拥抱的独特之美。

 
文/杨子葆(曾任台北捷运公司顾问、台北捷运初勘委员,现任中华航空公司副总经理)
摄影/许斌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