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12月第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301

由天下文化出版的《日安,台北》一書,介紹臺北這座曾經被低估的城市,這幾年間在文化、美食、市容、環保、交通以及各項便利市政服務的嶄新蛻變,讓臺北市民生活得幸福有感,讓造訪臺北的觀光客都想要移民臺 北,讓二○一四年的臺北,成為全球旅客往來頻繁、生活便利的國際都會。本期《臺北畫刊》特別節錄書中精華,讓讀者一睹臺北深藏不露的潛力與城市魅力。


綠色交通網 有滋有味的城市建設
台北畫刊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許斌攝)

都會區的交通,每天都得面對,不但沒人道好,還常是民怨的焦點。臺北並不例外,但有趣的是,二○一三年有一份民調問受訪者「喜不喜歡臺北」、「為什麼喜歡臺北」,竟有九成五的臺北市民因為「交通便利」而喜歡臺北。讓民眾從抱怨到喜歡,臺北是怎麼做到的?

民眾心目中臺北交通的最大功臣,首推捷運。七年前,臺北市捷運路線八條,總長度七十四公里,日運量約一○五萬人。郝龍斌一上任開始推動「一年一條捷運路線通車」,透過對工程的嚴格控管,文湖線、蘆洲線、南港東延段、信義線、松山線逐一完工,如今捷運總長度已超過一百三十公里,日運量增加到一百八十五萬人次以上。

論數字,大家或許無感,但是週末搭淡水線到關渡看夕陽、到北投泡溫泉,搭文湖線到貓空泡茶,已經是臺北人最夯的新樂子。捷運透過經緯交錯的綿密路網,北門、大同、松山,甚至連新北市的新店、三重、蘆洲、板橋等臺北市周邊區域,都因為最多一次轉乘即可直達臺北東區商圈,而逐漸繁榮。

與捷運同步成長的則是臺北市的公車服務。郝龍斌上任後推動系列政策,包括低底盤公車、油電混合公車引進,讓公車的便利和舒適度大幅提升;加上對大眾運輸服務的嚴格把關,投入更多貼心、關懷的人性化因素,讓長期被詬病的公車服務品質,在這幾年民眾滿意度都提高到九成的高水準。

但論起各項綠能載具,YouBike與自行車在臺北的發展更堪稱傳奇。郝龍斌心中一直有個夢,他從環保署長任內,就希望透過配套政策,讓自行車重返大眾運輸工具範圍;在他進入市府後,YouBike就成為最重要的一環。

為了推動YouBike,市府除了協助站點車輛調度與人力支援,更提供民眾三十分鐘免費體驗時間做為誘因,吸引民眾改變習慣,建立市民對公共自行車的偏好。量變帶動了質變,市民逐漸體驗到YouBike迷人與高效的特色,使用率開始直線上升。YouBike的成功不但讓新北、臺中、彰化開始爭取設置,連國際城市也為之驚豔。

過去八年,臺北交通彷如經歷一場寧靜革命,交通不再是生硬冷漠的代名詞,無論是捷運的整潔、效率,公車司機的貼心關懷,或是 YouBike的悠閒自在;硬體的交通建設,加進了友善貼心的服務,竟也微微生出一股香甜好滋味。

天羅地網擒賊記
台北畫刊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圖/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提供)

二○一三,搶奪案三十二件,全破。二○一四截至三月,搶案依然全破。

像臺北這樣的大都會,搶案要百分百破案,一年做到都很難,更別說要連莊三次,如果臺北真的可以連三年全壘打,也許可以申請金氏世界紀錄。有什麼神秘力量,使警察如有神助?員警幾乎異口同聲回答:CCTV(錄影監視系統)。

市民走在臺北主要道路,抬頭很容易發現裝設在電線桿上的即時錄影系統,自從二○○九年逐步架設,二○一二年才全面完工,不到三年 CCTV已經協助警方壓制飛車搶奪、家庭竊盜等各種不法行為,更成功辦出幾件大案,立下許多汗馬功勞。

其中最令社會關注的重大刑案,包括:兩個月內抓到搶劫運鈔車的雨衣大盜;十二小時內鎖定新東陽董事長槍擊案嫌犯;永康街殺人搶錢案,凶嫌犯後騎腳踏車,繞了幾乎半個臺北市,以為可以擺脫CCTV的法眼,但二十四小時後還是束手就擒。

以前,為了防賊,家家戶戶必須裝鐵窗;如今,「魔高一丈」的情形已經逆轉,自從警方有錄影監視器系統(CCTV)加持後,成為一隻有牙老虎,竊盜案再也不是難題,破案率像一條風箏線,從緩升到急升。過去,家庭竊案破案率常在三成上下浮沉,到二○○九年,CCTV開始一支支裝設,在即裝即用的情況下,破案率微升至四成。等到二○一一年,CCTV的監視網全面張開,破案率一口氣從四成跳到六成,然後一路挺進到兩年後的八成。

當市長郝龍斌誓言要加強錄影監視系統,以達到治安零容忍的政策目標時,即使警界內部,看好的人也不多,有人甚至預言它「死定了」。 當時,社會上曾有意見,擔憂監視器侵犯隱私,可是警方現在的煩惱,是民眾會透過議員施壓,要求政府在他們家附近多裝一臺監視器。

小老百姓認同多一臺監視器,多一分保障,真正負責抓壞人的治安人員理性分析,畢竟沒有任何法寶可以辦案萬能,但同樣理智的說法是, 要是沒有CCTV,恐怕已是萬萬不能。

往來花樹綠蔭間
台北畫刊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王維新攝)

二○一○年臺北國際花博會結束後,郝龍斌決定在市區挑選三十條馬路,遍植花木,成為新的林蔭大道。於是市政府一口氣在四十條道路上,種下五千株觀花喬木和一○六萬株各色灌木,讓整座城市有了全然不同的風貌。

林蔭大道可喜之處,在於綠樹成蔭的風貌像在街道上鋪滿了綠色地毯;而開花的樹木,更多了色彩變換的驚喜。隨著捷運信義線通車,沿線種上了一整排的行道樹,雖然目前看來林相還沒有很繁密,但道路平坦、林木整齊,一眼望去就是件很舒服的事。

羅斯福路、興隆路、松山路等,道路不寬,難有行道樹生存的空間,過去根本不敢想像在分隔島種樹,卻在讓城市變美的決心下,市府團隊憑藉著專業,選擇種下樹型小、根部分布不深的紫薇,立足在狹小的分隔島上,僅僅一、兩年,已可見婀娜多姿的樹型;開花季節,嬌紅豔色花蕊在嫩綠枝頭隨風搖曳,原本單調的街道景觀立即產生了醒目的變化,讓世居在羅斯福路沿線的市民驚豔。中華路、艋舺大道的中央分隔島,原本是平淡無奇的綠地,如今變成一座小型花園島,色彩繽紛,還有造景,讓都市增添全新的叢林綠意點綴。

這場城市美化的微革命,不僅在主要幹道上發生,更多花草樹木悄悄進入鄰里社區。東區逛街行經SOGO百貨後方的復興南路,會意外發現鬧中取靜的瑠公圳公園,帶狀綠地一路延伸至建國南路。去年公園內進行了景觀改造,一邊設置了昔日引水用的木梘及抽水井,重現舊時的古圳意象;建國南路端改造後,拆除植栽的藩籬,種植許多漂亮花草,尤其路徑改為弧形,在花草中穿梭,運動變得有趣,吸引許多婆婆媽媽每晚揪團,來回快步運動。

面臨松江路的一江公園,對比周邊水泥建築有如一座綠洲。公園裡綠樹成蔭,炎熱的夏天還可見仙丹花、火鶴花、黃蝦花熱情綻放。這裡從六年前開始種植櫻花,每到春天,滿園粉紅、桃紅花蕊,繽紛多彩,路過的上班族紛紛拿起手機拍攝,家住附近的市民更是自豪:「我家門前有一片櫻花林!」

有了林蔭大道和花草扶疏的鄰里公園,臺北,再也不是過去的水泥叢林,人們在花樹林蔭間來去,悠然自得。

垃圾變成的綠色饗宴
台北畫刊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郭鳳孝攝)

南港舊莊里的「山水綠生態公園」,來自東南西北的男女老少,共聚在二○一四年六月七日午後四點,與棲息於公園的鳥群、青蛙,一同聆聽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鳴奏的樂章。

不久前,這裡還稱為山豬窟垃圾掩埋場,蚊蠅密集、惹人厭的骯髒地。滄海總有化為桑田的時候,當年的醜小鴨,已足登大雅之堂,二○一三年化身為公園,占地二十一公頃,跟大安森林公園規模相當,在短短一年間,已建立起與民眾全新的親密關係。

嬰兒車、腳踏車,悠閒地蜿蜒穿梭,幾個爸爸媽媽守候在溜滑梯旁,等著小寶貝從上而下,滑了一次又一次,全然不知道腳底下埋有六百多萬噸的垃圾。「真的哦,垃圾造山啊?完全沒感覺。」

臺北市有三座大型垃圾掩埋場,因市民配合和市府推動垃圾減量效果卓著,再加上焚化爐助陣,三座掩埋場於是先後淡出收納垃圾的角色,在郝龍斌主政八年間,陸續完成復育,在寸土寸金的臺北市,給市民平添三大活動空間的選擇,各有特色。

歷史最悠久的內湖垃圾山,雖然開腸破肚移除了垃圾,但因是農業用地,無法加上太多人工建築和設施,所以盡量展現草原風貌。文山的福德坑是臺北市第一個衛生掩埋場,垃圾層中鋪有不透水布,並且埋管收集垃圾產生的沼氣和污水,目前仍持續分解出少量沼氣,但環保局因地制宜,利用福德坑掩埋場坡度變化的特點,設計四種或急或緩的滑草場,這個點子逗得老人小孩都開心,各滑各的草。

而天生麗質的南港山豬窟,既不用把垃圾挖走,也沒有沼氣量多的困擾,所以做過基礎性的整地、植草種樹後,便自走自的垃圾變成的綠色饗宴「溫馨路線」,供大人和小孩閒蕩休憩。

最近甚至有人建議場長,何不在園內圈養山豬,再現山豬窟本色。由此看出,市民對這個新的公園空間,已發展出新的想像力,要發掘它最大的潛能,逐漸淡忘這裡原來是臭氣沖天的垃圾山。

城市微整型
台北畫刊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提供)

過去道路不平整,就像美人遲暮。沒有路基的馬路,即使柏油鋪得再厚,經過汽機車不斷碾壓,撐不了多久,就會到處坑坑疤疤,就像是毛細孔粗大、失去彈性的皮膚,抹再厚的粉也遮掩不了。

更別提水、電、瓦斯、電信、下水道、有線電視等各種事業單位,在路面下埋設的管線複雜無比,且各自為政,留下的人孔蓋多達二十八萬多個,不但嚴重影響市容,汽機車駛過,彈跳之間,也造成安全威脅。

六年前,市長郝龍斌痛下決心,推出路平專案,要給臺北的馬路做個澈底的微整型。鮮有人知道,路平專案實際上是一場道路工程的革命。郝龍斌說得好,「路平專案」不只是重新鋪幾條馬路,而是澈底顛覆臺灣道路工程單位許多積非成是的觀念。過去馬馬虎虎,得過且過的作業方式全部要改。

為了把馬路確實夯實,不再遇雨就出現坑洞,工程單位將瀝青從五公分,加倍鋪到十公分;又將瀝青冷卻的時間,從兩小時拉長到六小時;問題來了,這樣費工的馬路,從刨除到冷卻、畫上標線,一條路要從透早封到黃昏,引發民怨沸騰,工程單位全都默默承受下來。

甚至還得想出不少奇招,例如將人孔蓋降到路面下,一一裝上晶片且電腦編號,需要打開時,再循晶片號碼挖出來。這一招,讓主要幹道上的人孔蓋消失七成,不但汽機車行駛順暢,馬路看起來也平整得多。

過去騎車總會震到握住把手的雙手發麻,特別每逢下雨,只要在孔蓋上突然煞車就難免滑倒受傷;但現在道路表面光鮮亮麗「很好騎」,孔蓋陷阱少了,騎乘風險大幅降低。六年下來,市政府已經針對市區二百七十五條八米以上的重要道路進行了一次澈底的「美容大改造」,相當於從基隆鋪一條大馬路直達屏東大鵬灣,透過微整型的「脈衝光」,為城市深層換膚。

從2011年開始,臺北馬拉松放心地把原先安排在高架和郊區道路的賽程移到市中心,讓全世界的跑者體驗市區道路。世界頂級跑者也在賽後肯定臺北道路的舒適程度,與世界一流城市相比毫不遜色。

聞得到的建設
台北畫刊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王能佑攝)

曾有政冶人物自嘲,地方不投資衛生下水道,因為埋在馬路下的政績,是看不到的,不如放煙火。但普及率高過七成的臺北市,可以大聲說,這項政績雖然無法做「秀」,卻絕對聞得出來。

過去,稍為有點年紀的社區,兩棟公寓間的後巷,陰暗的溝內泊動著髒水,經常有股說不出的味道,一路跟隨用路人。這樣的不堪,因一條衛生下水道而改寫。衛生下水道不但密封原來的水溝,帶走廚房、洗衣機的髒水,更重要的是,它帶走馬桶沖掉的一切,經由專用的獨立管線,集中到污水處理廠,而且此後新建的樓房,都不再需要化糞池,使城市的水和空氣,減少一個污染源。

很少人知道,衛生下水道工程,遍布地底,深入家戶。也很少人知道,整個衛生下水道工程費用龐大,是臺北市有史以來,投資金額僅次捷運系統的工程項目,累計已投入千億臺幣。其實三十多年來,臺北市排污管鋪埋的腳步從沒停過,只是很慢,慢到徒具形式,慢到讓市民對這項建設無感。郝龍斌接手時,衛生下水道工程正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外圍的大型「枝幹」大致鋪設完成,進入直接面對民眾抗拒的巷弄「肉搏」。

為了化解住戶抗拒,郝龍斌想出搭配後巷「拉皮」的誘因,大幅擴充預算,補助社區後巷美化,終於逐漸化解抗爭。從二○一○年開始,市府以兩億三千萬元後巷美化的經費,換得工程進展明顯加速,更令人欣慰的是,原本蟲鼠橫行,亂堆雜物的後巷,經過美化整理後,整體市容清爽許多。

北投中和里的芋見花巷,更是後巷美化的升級版,五公尺寬、七十公尺長的巷子,用石子拼出牡丹、松樹、長頸鹿和飛龍等動植物圖案,還有小朋友愛玩的跳格子,貓熊圓仔一家,連住戶的牆壁,也畫上粉嫩櫻花、皎白海芋,可見工程之細緻。

衛生下水道,原本只是解決城市污染的基礎建設,在郝龍斌手中,擴大為與臺北市空氣、河川水質和整體居住環境品質美化和改造結合的升級版建設。透過衛生下水道結合舊巷的「拉皮」手術,未來,臺北市將出現許多這種高規格巷子。有了越來越多美化的後巷作見證,衛生下水道工程已經突破了最艱難的瓶頸,未來沒在怕的啦。

大河之戀
台北畫刊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走一趟河濱公園,真的很難不愛上臺北的河。但是,人們記憶中的河,卻是被高高的水泥牆阻絕,更被遺忘在人們的「心牆」之外。

這不堪的命運在最近幾年畫下終點。活化淡水河,是郝龍斌競選市長時的主要政見,當時外界以為不過是競選口號,卻在市府團隊不服輸的拚勁下,河,真的活起來了;人,也回到河邊;人與生物的喘息空間終於重現市民眼前;臺北失去數十年的親水空間,真的回來了。

過去數十年摧殘下,淡水河中魚類幾乎絕跡;但經過八年杜絕汙染、活化水質的嘗試,淡水河魚類倍增到近九十種,甚至有專家在河中採集到唯有在潔淨水域中存活的和尚魚。如今不分平日假日,總有人在河邊垂竿釣魚,享受都市漁翁的樂趣。

在郝龍斌的心目中,河流不只要乾淨,更要有生命,不只是河水中的生物、水岸邊的植物要活得好,更要讓人們也能親近河流,「有大人小孩跑跑跳跳、有人聲笑語,才是活的河!」他說。

如今面積廣達二十個大安森林公園大小的河濱公園,已經將河岸綠地串聯成一座親水的大花園,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故事。社子島,是彈塗魚、招潮蟹、青蛙及鳥類等供給養分及棲息地。四水利處以生態工法營造了社六溼地,將原本生長過於茂密的紅樹林,疏伐微整,讓鳥類仍保有棲息藏身之處,有食物可吃,還能在此孵育下一代。

基隆河上彩虹橋旁的成美左、右岸河濱公園,設置了「LOVE」和「I♥U」景觀雕塑,情侶可親手鎖上愛情鎖,宣告愛情萬歲。大佳河濱公園不僅有高達七十五公尺的「希望之泉」,去年又打造了約九千平方公尺的大片花海和3D貓熊壁畫。

河濱公園不收門票、沒有門禁,又有警察全天候巡邏,安全無虞;在市府加強河濱自行車道的夜間照明之後,每到週末夜晚,亮著車燈的自行車,沿河蜿蜒,有如移動的螢火蟲般,形成臺北獨有的夜間美景。

郝龍斌曾經說過,他當兵時駐守淡水河邊,夕陽落入大河的美景,一直駐留在他心中。如今,沿著河濱自行車道,一路騎到社子島尾端,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的沙洲風光盡收眼底;夕陽西下時,淡水河的落日美景,臺北人終於看到了。

一九九九,請賜給我力量
台北畫刊563期—日安,台北搶鮮看

(許斌攝)

郝龍斌曾經提及一段親身經歷,在還沒當市長前,他曾經舉發神壇擴音器噪音,花了兩個多小時,才找到對的單位處理這件事,當時他就有感而發:「我算對政府組織很瞭解,都遇到如此困難,更何況是一般人?」於是他在競選時,承諾為市民請來免費電子祕書,後來化身為一九九九市民當家熱線。

一九九九臺北市民當家熱線,讓臺北市政府內部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某個層次上,它就像如來佛一樣,縱使市政府三十三個一級局處,一四四個二級單位,業務多如孫悟空身上的毫毛,一九九九都瞭若指掌,靠著嚴格的組織和訓練,完整、即時更新的資料庫,大約兩分鐘內,可以滿足絕大部分人的提問。

更神奇的是,一九九九開創「派工任務」的制度,任何需要市政府派員處理的業務,不管馬路坑洞、號誌不亮、違規停事、噪音擾人、廢棄傢俱亂堆、樓上滴水、人孔蓋破損……,一通電話,一九九九就通報處理,並且設定完成的期限,還可以用手機簡訊或電子郵件回報進度給舉報人。

因應一九九九業務需要,北市府一部分的公務人員工作型態開始像變形蟲,不限固定的辦公室,不限朝九晚五的上班時間,隨時準備進行任務編組,解決市政問題。特別是與民眾息息相關的交通、工程、環保等業務單位,改變特別明顯。這也意味著,有一群公務員必須隨時可以被找到。二○○九年初爆發金融海嘯,正逢農曆過年,許多家庭突遭資遣失業等巨變,郝龍斌市長甚至要求社工過年期間二十四小時進駐一九九九,提供及時的協助,他說:「絕不讓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因為過年找不到可以幫助他的人而走上絕路。」

而且,一九九九針對熱門議題(如花博、學運),或者突發狀況(如號誌故障、火車暫停),都得提供與事件同步的最新狀況和資訊。過去,政府對大小事反應慢半拍,常被譏諷是恐龍,但透過一九九九,市府內部作業流程配合改變,情況已大為改觀。

一九九九是郝龍斌競選臺北市長的主要政見,今天已經成為臺北市政府的金字招牌。下次再打一九九九問東問西時,市民可能更明白,他不只是講電話,而是跟一臺已經翻修過的政府機器對話。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