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4年1月第564期—夜間穿街走巷 一起來當光偵探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498

民國一○三年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街角遇見設計」—二○一六臺北世界設計之都前導系列活動,與在臺灣各地推動理想光環境的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串連,首次以官方結合民間的模式,號召多位光領域專業人士,帶領民眾擔任「光偵探」。

活動走訪臺北市四個地區,透過引導學員觀察、了解城市裡的光,產生更多對空間或社區的連結,並瞭解夜間照明不是一昧追求明亮,而是可以連結文化意涵,讓夜晚變得更美好。

光 不只是照明
「城市光偵探」緣起於九○年代,是照明偵探團在日本東京發起的活動,由專業燈光設計師帶領民眾實地走訪,觀察現代城市的光環境及使用者行為,現已推展到亞洲及歐美等多個國家。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一○一年首次在臺灣舉辦光偵探活動,探索臺北市信義區與西門紅樓的光環境,一○三年更結合文化局擴大活動規模,除了有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同時也是「感光―臺北光偵探」的計畫主持人林大為,還有三位新生代燈光設計師林世秉、林靖祐與陳怡彰共同擔任感光老師,透過輕鬆有趣的方式,分三階段引導卅二位有空間、照明、建築等設計相關背景的民眾,開啟對城市光環境的感光意識。

林大為指出,一○三年的活動選擇在民生社區、西門町、碧湖公園跟景美進行,感光老師帶領學員踏查這些特色街區,讓他們重新感受每天習以為常的城市光景,發現只要改變了光條件,就會影響夜間生活的行為模式。在此住了五十年的林大為說,透過光偵探活動,發覺自己才開始慢慢瞭解臺北。
台北畫刊564期—夜間穿街走巷 一起來當光偵探
▲光偵探走訪景美河濱公園,用心感受當地的光照並觀察周邊環境。(圖/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以民生社區為例,社區裡有濃密綠樹與完善休憩空間,白天綠意盎然,但光偵探們發現,入夜之後,整排黃光路燈顯得沒有活力,太過集中的光源導致社區居民僅聚集一處活動,光偵探們建議設置各種位置的光源,像是由座椅、地面打光,讓空間活潑起來;至於熱鬧的西門町,由臺灣瓦斯株式會社改建而成的電影主題公園,煙囪遺跡缺乏照明,建議採用投射光的方式,突顯煙囪的線條層次感,吸引大家認識這個空間。

理想的光環境應該以「人」為出發點,林大為認為,燈光不是追求多和亮,市政府因為治安因素,將所有地區套用相同的燈光規範,卻欠缺了人文思維。走訪碧湖公園的學員陳小姐說,公園沿湖邊打著高燈,並以LED燈強調橋體,但卻忽略這裡有著豐富生態,打光的位置和種類應同時顧及居民的使用習慣和生態。

改善光環境 大家一起當光偵探
民國九十六年受邀前往荷蘭,擔任PLDA鹿特丹燈光工作營指導設計師的林大為說,當時來自各國的燈光設計學生,想辦法要在一個星期內照亮幾棟建築物,鹿特丹市政府每一組各派了一名公職人員,全程參與設計執行過程,雖然一開始覺得有很多地方不合法規,希望改變設計,但是經過溝通,終於能理解燈光設計師的背後巧思,未來在都市規劃上就開始產生改變。

「希望邀請公部門相關單位,一起來走一趟光偵探!」林大為認為,全臺灣的路燈不應該過於標準化,如果能納入環境、人文、地區特質等因素,就能讓「光」影響市民對空間環境、社區的認同感。
台北畫刊564期—夜間穿街走巷 一起來當光偵探
▲臺灣燈光設計師(前排左:陳怡彰、右:林靖祐;後排左:林世秉、右:林大為)一同開啟民眾的感光意識。(圖/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參加過光偵探的民眾,經過兩天訓練就大幅提升了光的感知能力,同時增加更深一層的賞析美感。林大為表示,夜市是另一個臺北光特色,因為各個攤商五光十色的招牌,在視覺以外,同時結合嗅覺、味覺等感官衝擊,帶來另一種歡樂氛圍。

光偵探走過臺北、臺南、屏東等城市,期待還能在臺北籌辦更多場次活動。這些活動成果,不但成為城市發展與環境規劃的重要參考依據,更重要的是帶動更多人關心自己的環境,進而促成改變的動力,讓城市的夜晚變得更有魅力。


感光城市計畫
網址:www.coretronicart.org.tw



文/趙欣 
圖/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