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青春場景:南陽街(台北畫刊108年7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7-11

9214

要在台北尋找一個象徵學生生活的場景,比起日劇裡常見的校園,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南陽街周邊,或許更符合多數人的生命經驗和求學記憶。不同世代的莘莘學子,在這被稱為「補習街」的巷弄留下足跡。在補習班的教室裡,青春繽紛的色彩不再,只有日光燈熾亮的慘白,無所不在的升學壓力,構築成殘酷的競技場。

在教育尚未普及的時代,「補習」的原義是為了要提供失學者進修的機會,1948年成立的大龍峒補習學校或私立延平補習學校,都是屬於這類成人教育的一環。隨著國民義務教育的推動,「補習」逐漸變成因應升學需求為導向;經濟起飛後,家家戶戶所得提升,在家長望子成龍的殷切期望下,補習班成為正規教育制度外常見的安排。

1954至1956年在台大附近開辦的大同補習班是台北補教業的濫觴,以此為起點,各大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60年代末期開始的數次修法,在在追認了所謂「短期文理補習班」為補教業的主體,尤其重考班更是其中大宗。重考生從早到晚,一整天在密閉的教室裡埋首苦讀,體現了「填鴨」式教育的意象,被當時媒體戲稱為「大學之道」。

南陽街的形成,一說是因為早期補習班經營者多為學者出身,經營上不敢過於明目張膽,直到建國補習班成立,特別在遷至館前路後,才開始出現比較企業化的經營,成為當年人數最多的補習班。建國補習班的成功,加上當時外縣市尚無補教業,帶動台北車站附近補教業的聚集經濟,這些補習班最後會落腳在南陽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南陽街有著相對低廉的租金。

其實在1970年代中期,台北被稱為「補習街」的地方有兩處,分別是南昌街和南陽街,80年代末期中南部補教業興起,外縣市學生來台北補習者減少,再加上南昌街房價較高,補教業逐漸撤出。南陽街一帶則因台北車站的交通便利而繼續維持,但也開始朝多元、精緻的方向發展,教學的軟硬體都有所更新,也開始出現專攻出國留學、研究所或公務員考試的課程,然而始終不變的是那和分數的拔河。

全盛期的南陽街,每天可以有高達3萬多名學生,在這方圓100公尺的區域內進出,再加上早年不少北上補習的學生在附近住宿,對周邊的生活機能和地貌帶來很大的影響。

台北青春場景:南陽街(台北畫刊108年7月)▲以「補習街」聞名的南陽街,銘刻無數學子的青春年歲。

但大量的人潮也帶來了不小的商機,以餐飲為主要,為了配合學生的消費能力,這裡的餐飲多半類似學生餐廳的風格,求粗飽,不求美味。餐廳之外,早期還有許多攤販,販賣油飯或是炒冬粉,用透明塑膠袋直接包著,雖然不見得衛生,但因便利和便宜,受到許多學生的喜愛。相比之下,車站附近的速食連鎖店,對學生來講,就是一頓奢侈的大餐了。雖然人們時常嘲笑補習街周圍的餐點水準,但卻也變成了某種青春的滋味,是老同學相見時忘不了的共同話題。

這或許正是補習街獨特的魅力所在,補習看似壓抑,卻意外地給予學子家庭和學校所無法干預的自由,男女分班、分校的學生在這裡有了相遇的機會,甚至談起一場青澀的初戀。最早的撞球間或電玩店,到之後的租書店和網咖,是許多人趁著下課空檔,偷偷紓壓的所在。青春無法壓抑,自會找到出路。有人在附近的唱片行,找到了一生對音樂的熱愛;有人則在K書中心裡,找到家庭或學校之外難得的寧靜。藉由補習為名,人們第一次淺嘗著屬於「長大」的滋味。

隨著大學入學的放寬和少子化的影響,補習街雖不復當年榮景,但只要考試取才和升學主義的心態仍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將會繼續走入這裡,在南陽街上體會青春的苦澀和甘甜,並永遠烙印在心頭。

台北青春場景:南陽街(台北畫刊108年7月)▲翁稷安
歷史學學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專長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大眾史學、數位人文學。專欄文章散見於《Openbook閲讀誌》、《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圖.文-翁稷安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