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難得的書店風景,在台北(台北畫刊108年8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8-14

4083

當大型書店越來越像生活零售業,擺放書籍的空間退讓給其他商品;堅持理想的獨立書店不時傳來關門的消息,身邊的朋友們壓倒性地在網路書店下單,然後去便利商店取貨……自從1995年傑夫貝佐斯在西雅圖的自家車庫創辦了亞馬遜網路書店,這個世界澈底改變了。

過去幾十年,台北的書店風景經歷了好幾次典範轉移:1970年代許多書店集中在重慶南路,1980年代金石堂開創了連鎖巨型綜合書店型態,1989年誠品在仁愛路圓環地下室成立後,展開複製而不連鎖的精緻書店路線,1995年博客來網路書店成立、2000年起和統一超商合作建立便利商店取貨模式。
當越來越多人在網路上買書,偏偏我們的身邊出現了許多有個性的獨立書店,每次有外國朋友來台北,我一定帶他們去逛台北的獨立書店,因為這些書店呈現了奇特的文化風景。
 
宛如古蹟般存在的三民書局
 如果你懷念昔日逛書店、享受各式各樣超乎預期的大量書籍迎面而來的驚喜,身在2019年的台北,大概只能去重慶南路和復興北路的三民書局,才能有類似的書店體驗。

近年來實體書店被上漲的房租壓得喘不過氣,加上網路購書的便利,精明的書店經營者不再傻乎乎地在錙銖必較的商業空間陳列大量的書種,這樣理性計算的結果,造成書種的縱深有限。偏偏對我們這些從小逛重慶南路書店長大的大叔來說,逛書店期待的就是跟不知道原來自己會喜歡的書巧遇,感謝三民書局現在依舊奢侈地陳列大量書籍,而且許多特殊的分類提醒逛書店的我們,知識類型超乎想像的多。

一定要推薦的是,三民書局固定會有港澳地區的繁體中文出版品,例如我從小就鍾愛的香港作家蔡瀾,現在還是可以在三民書局的實體店面看到一整排著作;當簡體中文的勢力越來越龐大的此刻,繁體中文出版品特別需要我們的支持。
 
藏身老街區的新派個性書店
 獨立書店是當代台灣最重要的文化風景,因為這些書店的店長都不只是經營者,更是創作者和夢想家:他們就是承擔店家生死的經營者,他們開店的資本多半是個人前半生的積蓄;如果他們的店沒有賺錢,他們會善意地把少得可以的營收先支付給員工,自己不支薪;他們之所以開這間店,是因為他們把這間店當作自己的創作,費心規畫空間動線和書種,他們應該是瘋了吧……

以上評語,是兩年前我第一次走進位在大同區赤峰街50年老房子2樓的浮光書店的內心台詞,這間店的老闆要不是瘋了,或者是個超越現實的天才。

浮光的空間超乎想像,它挑高的閣樓採光和臨街窗戶,讓原本應該封閉感強烈的老房子有著類似巴黎奧賽美術館的印象派自然光;浮光的音響設備道地,店長主觀強烈的音樂播放偏好,有時是上個世紀的經典西洋搖滾,有時是清新另類的當代華語音樂;它的選書集中在藝術人文創作,每次去都會驚嘆怎麼有這本……

如果有人為了買書沒有折扣就不買,我們的友誼就到此為止吧。我們的城市只會有越來越多精打細算的連鎖店鋪,如果我們不以實際的消費支持特色獨立零售店家,未來我們將會無店可逛。
 
新型態的體驗式雜誌閱讀模式
受到網路閱讀和消費行為影響的不只是書籍出版,大受衝擊的還有紙本雜誌產業。當視頻內容大量出現,臉書比新聞更多深刻報導,還有人看雜誌嗎?

近幾年台北出現了一種雜誌閱讀的新消費體驗方式,店家將大量的雜誌陳列在特定空間,歡迎讀者以飲料消費的方式在該空間翻閱雜誌,店家更針對死忠客群推出收費課程,例如針對設計工作者規畫的「從選紙發印到看印」、「企業如何進行品牌識別更新」之類的專業課程。這樣的經營模式提供許多熱愛雜誌的讀者閱讀的機會,例如位在台北南區公館商圈的薄霧書店,採取有料圖書館的收費機制,提供大量絕版的日本設計潮流文化雜誌,是雜誌迷和設計愛好者的私房好去處。

書店是台北市重要的文化風景,少了它,真是可惜。且讓我引用作家詹宏志於1989年出版的《城市觀察》寫的一段寓言式觀察:「如果你不能把書店開得很大,就必須把它開得很小;如果你既不能大又不能小,一定要開得很奇怪。請為那些奮戰中的實體書店拍手加油,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的城市更有趣。」

有些書店甚至備有長桌及WiFi,可供讀者在店內工作。

 

黃威融黃威融
編輯人,寫作人,創意人。臉書請找黃總編,總是以編輯的角度看待熱炒、聚會、旅行、約攤和創意表現。


文、圖-黃威融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