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7月第582期— [公民總主筆] 善用網路媒體資源 讓市民成為市政最佳推手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7-20

2478

Fotolia_81650041_Subsc_opt.jpg
▲現今網路媒體具有你我難以想像的力量,善用則能提升在地社區發展,創造雙贏。(圖/Fotolia提供)

平時我們談到媒體,幾乎都是指大眾媒體。即使到了網路時代,我們對媒體的定義,依然沒有什麼改變,想到的還是電視台或者報紙,以致錯失了透過網路媒體經營社群,提升在地社區發展,甚至創造社區中人與人的互動關係。

網路無國界,但運用在實體的社群上,一樣可以發揮更有效的溝通和合作空間。這時候的媒體,恰好可以扮演大聲公的角色,居間串聯,提供平台,讓在地居民自行發表意見和發揮力量。不過,台灣多數城市的官員不懂這些,他們以為網路直播就是開放,以為將資料公布在網站,就是透明。

社群不是製造出來的

例如柯文哲市府團隊,為了達成當初選舉時「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訴求,成立了公民參與委員會,讓公民參與市政,並透過區里,舉辦參與式預算等審議式民主的計畫,頗讓人耳目一新。然而,在整個台北市並未引起太大的回響,一方面許多基層官員對相關計畫不了解,另一方面只有少數人或者利害關係者才會積極參與,自然就降低了效應,有如只是小眾的公民參與。台北市民並未真正因此動起來。

面對一名權勢龐大的媒體主管提問:「該怎麼製造一個社群?」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的回答是:「不可能。」他說:「你不能製造社群。」「社群早就存在,他們早就已經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你們應該問的問題是,你們可以如何協助他們以更好的方式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要推動公民參與不能一頭熱,不能是承辦者殷殷切切,居於主角地位的市民反成為被動參與者。這不僅會事倍功半,甚至會徒勞無功,對於柯市長希望達到的台北市願景,也將有不利的阻礙。

市民才是媒體操作主角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簡便也最容易的途徑,就是利用網路,從在地社群媒體著手,社群平台裡的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更像是一個資訊的傳達與互動,不是由媒體主事者進行操作,而是由市民自己來動手。

《媒體失效的年代》一書作者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說:「新聞機構也可以協助獨立部落客與社群通訊記者成功報導他們自己的成績,為他們提供內容、宣傳、科技、廣告網絡、訓練以及合作的方式。」

所謂的大眾媒體喜歡譁眾取寵的事件,無論是政治或藝文八卦,都是這些傳統媒體主事者的最愛,因為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最高的點閱率和分享,但對於在地關心的生活和事件,卻不屑一顧。這反而給予網路媒體一個機會,善用媒體人對新聞資訊的掌握和傳播能力,若能協助市民提供內容,創造在地商機,並加以培訓,就能創造互助合作,共享資源的機會。


這時候,市府的角色,便只要提供適當的資源和協助,並盡量開放各種可能的資料和數據,幫助市民做決策,而這些擁有決策工具和宣傳能力的市民,也將是市政的最佳推手。


媒體要改變心態,不只是成為內容提供者,還要變身成社群的服務者,加上政府的助力,則在地的振興與發展,將會是順水推舟,日行千里。

000_Was6474134_opt.jpg
▲媒體應該成為社群的服務者,加上市府適度開放資源與協助,擁有決策工具和宣傳能力的市民,將是市政的最佳推手。(圖/法新社提供)


莊豐嘉

VB5A9259_opt.jpg

從傳統媒體跨境網路媒體,創辦新頭殼新聞網,如今投入串樓口(translocal)社群新聞平台,相信推動社會往前走,是媒體人最大的責任所在。

曾任新頭殼網站創辦人之一、中央社副總編輯、台灣日報總編輯、新新聞黨政記者、自由時報國會及黨政記者及台灣記者協會第十屆會長。目前為台灣和平草根聯盟理事長,並擔任FM93.1每週一至週五晚上6點到7點「公民總主筆」主持人之一,節目邀請市民朋友一起加入討論財經、文化、公民社會、教育等議題,歡迎聽眾朋友準時收聽。


文/莊豐嘉
圖/莊豐嘉、Fotolia、法新社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