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河岸弯曲处 看见锡口风华转变(台北画刊107年7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7-19

1.3万

多年以来,多数人都将注目的眼光放在淡水河,其实基隆河的发展与沿岸城镇兴衰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

基隆河发源於平溪,在瑞芳附近弯成一道优美弧线,进入基隆、八堵、南港,经过内湖、士林,最後从关渡注入淡水河。

基隆河从前是重要的航运河流,当时重要产业诸如茶、煤、樟脑、石砖和渔获等,都是靠这条大河运送,而旧时的松山—锡口,就是当时因基隆河而茁壮的城镇。

从旧时照片里,可以看见基隆河蜿蜒经过锡口,成群的学生在河畔写生,那样的河岸风情悠远美好。
河岸弯曲处 看见锡口风华转变
▲图为锡口公学校(即今松山国小)学生在基隆河畔写生。(图/松山国小提供)

水运中间点 带动锡口繁荣
锡口为松山旧名,源自平埔族语,原意为「河流弯曲处」,其中「河流」即指现今的基隆河。而後进入日本时代,日本人认为该地景色与故乡日本松山相似,而将锡口改名为「松山」并沿用至今。

锡口所指范畴为现今台北市松山区慈佑里,八德路四段尾至松山国小沿线一带,基隆河以东,市民大道以北的范围。

十七世纪,台北的商业运输以河运为主,当时的港口包括艋舺(万华)、噶玛兰(宜兰)、鸡笼(基隆)之间的往返,以锡口为必经之地,锡口因而渐渐崛起。往来基隆河两岸的商人、猎户及居民,经常会在这个位在大河间的平野休息、过夜。
河岸弯曲处 看见锡口风华转变
▲锡口以前是台北市和基隆两地的商运中继站,因繁荣而有小苏州之称。(图/松山国小提供)

1753年,慈佑宫兴建,成为河岸居民的信仰中心,居民的生活与庙口相依,慈佑宫一带因此成为锡口主要的商业中心。十九世纪时,商业更加繁荣,锡口河畔茶楼、酒肆林立,夜夜笙歌,锡口因此有「小苏州」之称。当时有民间谚语称:「去基隆担涂炭,转来锡口当被单」,刻画了当时往返於基隆河两端的人们,将赚到的辛苦钱,投进锡口的风花雪月。
河岸弯曲处 看见锡口风华转变
▲慈佑宫是锡口的信仰中心,至今依旧香火鼎盛,只是不再看到河畔人家。(摄影/杨子磊)

直到清光绪年间刘铭传兴筑铁路,大稻埕至基隆段铁路完工,锡口设立火车站,台北至基隆间的客商及货物可在一日之内以陆运往返,水路货运因而减少,加上基隆河畔泥沙淤积,锡口码头逐渐黯淡。

旧时锡口转生 夜市重塑风华
当时的锡口渡船头,就位於今日饶河街221巷,现今仍称之为「渡船巷」,遥想渡船人潮摩肩接踵,繁华荣景自不在话下。而当时建立起的生活机能,延续至近代的饶河街。慈佑里里长李祖民回忆起1975年饶河街道路拓宽以前,原本不到3公尺宽的道路,人潮和商机盎然,李祖民说,「饶河街会有这麽多金饰店,就是因为以前锡口是基隆和台北城的中间点,商业发达,很多人在这里成家娶媳妇」,金饰店、嫁妆店因而兴起。

但饶河街拓宽後,李祖民说,原有完整的市场风貌被截掉一大块,使得旧有的饶河(锡口)商圈没落,门可罗雀,锡口风光不再,商业活动大减,当地民众一直苦思如何突破困境。

现代化建设 松山再活络
李祖民说,直到1987年,前辈们极力争取,以旧时锡口风情转型,融合庙口文化,顺势成立了「饶河街观光夜市」。夜市的内容琳琅满目,除了最受欢迎的小吃,还有很多日用品,像百货公司一样,成为许多外国观光客来到台湾必来体验的夜间行程,而这样的意象,彷佛重现了当年锡口小苏州「夜繁华」的意象。
河岸弯曲处 看见锡口风华转变
▲旧时的锡口镇上现已改变样貌成为饶河街夜市,虽不再是水运中心,但成为观光要地。(摄影/杨子磊)

而随着铁路地下化及捷运松山线开通,李祖民说,饶河街的活力再度出现,松山区随着捷运、台铁之利,紧紧和台北市生活圈融合在一起,好似回到了旧时锡口,又成为旅客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河岸弯曲处 看见锡口风华转变
▲今日的锡口码头和旧时码头地点不同,驻足的人们也已非为了经商,而是前来观光休闲。(摄影/杨子磊)

锡口虽然曾因铁道兴建而没落,但是随着城市发展变迁,松山再度以丰厚建设成为台北市的交通重镇之一,锡口码头现也逐渐转变改造,蓄势待发,期待重现过往河运繁盛时期的绝代风华。
河岸弯曲处 看见锡口风华转变
▲捷运松山站开通後,交通更便利,松山成为旅客必经的交通重镇。(摄影/杨子磊)

文/编辑部 摄影/杨子磊 图/台北市立松山国民小学提供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