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公民总主笔 明日的书店(台北画刊107年8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8-17

2443

重庆南路金石堂,曾经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印记,旧书店的式微,新式书店的崛起,也预告着书店未来的面貌。

 

重庆南路书街  昨日的青春印记

重庆南路的金石堂告别这个城市了。这个书店我已经很久没去了。但它曾是我重要的青春期回忆。
 

多少个午後,高中下课时走过这条长长的街,走进这个书店,彷佛一跨进书店的门,就从高中的桎梏中逃离到一个新世界。
▲重庆南路的金石堂,曾经乘载着整个世代人的回忆(转载自金石堂脸书)
 

更早之前,父母经常带我去重庆南路的「东方出版社」买童书,不论是中国、西洋古典小说的儿童版,或者伟人传记。进入1980年代,台北开始了现代性的想像。1982年,罗大佑唱着「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1984年,台北民生东路出现第一家麦当劳,薯条与汉堡攻占年轻人与儿童的胃。1983年,金石堂书店出现,窗明几净的硕大空间很快吸引了都会中产阶级。金石堂成为台湾首家大型连锁书店,创立排行榜,主导了台湾出版文化。
 

过去各地书店是各自独立,每家店或许还是得主打容易畅销的书,但到了金石堂时代,由於分店众多,有能力决定什麽书得以成为畅销书。而这正是台湾开始进入消费时代的热潮,「台湾钱淹脚目」,理财与励志的书在金石堂的推波助澜下成为时代的标志。
 

但其实,在明亮的书店灯光外,战火正在远方喧嚣着:各种社会运动猛烈爆发,反对运动势力日益壮大,公民意识不断高涨,统治政权危机四伏。

 

旧思潮瓦解  新书店风起云涌

1989年3月,诚品书店在台北市东区的仁爱路圆环诞生了。
 

彼时台湾正处於後解严期的剧烈躁动。旧的秩序瓦解了,新的可能正在出现。街头总是有各种抗议声音,思想与知识界则处於火山爆发的炽热状态,寻求各种反抗思想:後殖民、後现代、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老马克思也在长期的压抑下终於得以光明正大地现身。
 

念大学的我们虽然未必喜欢那种不可亲的姿态(我更常去唐山书店),却经常去游晃,当然总是买的少、看的多。翻阅那些精美厚重的摄影图册、浏览那些思潮性英文书的目录,就彷佛得到一场盛大的知识洗礼。
 

进入1990年代,政治逐渐民主化,市场消费主义更进一步吞噬了1980年代燃起的理想主义。布尔乔亚诚品逐渐放下身段,转身为小资文艺诚品,他们举办更多艺文活动,开设更多分店,每一家分店的室内设计几乎都不同。他们不但试图成为台湾的文化中心,甚至连室内设计或包装纸都影响了1990年代至今的台湾美学风格。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网路书店崛起,诚品广开分店,变得商场化与大众化,虽然依然是台湾的文化地标。但过去几年,更有个性、更具不同阅读品味的独立书店在各个角落出现,它们虽然小、虽然艰辛,却成为各城市的文化发动机。
 

这家承载着多少人回忆的金石堂结束了。我们有的不只是怀旧的感伤,也许更该思考属於明日的书店该是什麽样貌?
▲书店是许多现代人的心灵避风港。(摄影/林春旭)

张铁志

现任中华文化总会副秘书长,文化与政治评论作家,作品广见於台、港、中与国际主要媒体。曾担任香港文化杂志《号外》总编辑、《报导者》总主笔、《数位时代》杂志首席顾问、政策直播节目《政问》主持人兼总编辑。着有《燃烧的年代:独立文化、青年世代与公共精神》、《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时代的噪音》等书。

文/张铁志 摄影/林春旭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