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布帛绣线织百尺华美 精致手工承接旧时辉煌(台北画刊107年10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10-11

5856

十九世纪开始,大稻埕码头聚集来自四面八方的物资,日本人在附近成立公设永乐町食料品小卖市场,此即为永乐市场前身。当时船舶除了运输民生物资,也会带来不同国家的丝绸、印花布等各式布料,距码头不远处的永乐町,开始出现进口布庄,并逐渐形成北台湾布料的集中批发地和零售市场。
 

从小在永乐市场长大的李姵儒,是布庄第二代,她还记得1970年代的风光:「有钱人多半会到这里挑布、剪布,再请师傅订制成套礼服。」
 

经营布庄三十多年的李妈妈说,以前婚嫁娶媳妇,讲究的人家一定会到这里走一趟,从婆婆的旗袍,到新娘、伴娘的礼服,全都一次订作。
 

1980年代,台湾振兴纺织业,原本仅靠进口布料,开始大量研发自产新布料。永乐市场的店家至今仍津津乐道,当年连股市分析师都要来逛永乐市场,因为只要跟店家聊一聊,就知道哪一家纺织厂推出新的布料,销售成果连带影响股价的表现。

“布业是当代生活风格的缩影,在不同时代都能找到新契机。”

 

快时尚兴起 订制服没落

「大概2000年开始,快时尚出现,成衣业取代传统订制服,布庄生意不如从前。」李姵儒当时从没想过接班,就在此时,当地商家型态渐渐出现转变:「以前只有做衣服,後来开始出现家饰布类,像是窗廉、抱枕套……」这个转变连带影响布商的进货,从讲究织工、质地的服饰布料,转变为厚重、鲜丽,讲求遮光等功能性的家饰布,有的商家甚至专做沙发布面的铺造。
 

「当市场到处是量产的商品,消费者会开始寻找专属自己、质料好又耐用的商品。」2006年左右,李姵儒嗅到市场的另一波转变,小型手作教室涌现,教消费者DIY手作,做包包、衣服配件等。

 

第二代创业 转攻手工包

2011年成衣业在台湾展店达到高峰,李姵儒看到这个趋势已经走到强弩之末:「所有潮流都有一个波段,成衣业开始萎缩,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订制生意找到发展机会。」2014年,她在妈妈的布庄旁创立「针线勤」,专门订制手工包,并开课教导客人设计制作专属自己的包包。一群原本鲜少踏入永乐市场的客群,开始出现在布庄。
▲针线勤从专攻客制化订制手工刺绣包款,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摄影/杨子磊)
 

李姵儒拿出一个粉色绣珠的口金包:「这个包的布料是法国手工制,1码3万元,上面的珠子是一颗颗手工缝上,小小一个包要价1万8,000元。」这精致的进口布,便是从妈妈的布庄「搜」来的,原是用在高级的婚纱订制服。这意味看似不起眼的传统布庄,其实搜罗了许多「稀世珍品」,只是缺乏适当的舞台让珍品发光。
▲订制手工包为传统布庄找到发光的舞台。(摄影/杨子磊)
 

原本不打算接班的李姵儒,看到两者「结合」的机会:「客人剪布做衣服,剩下的布,就拿来这里做包包,配成一套。」现在,即将接手布庄的她说:「我会多进一些款式新颖的布料,现场也会多摆些样品,让客人能想像布做成衣服、包包和鞋子的样子。」
▲李姵儒开创的针线勤,在永乐市场的百户布庄里独树一格。(摄影/杨子磊)
 

布疋呈现的方式多元,可以是仕女身上的一袭华服,也能是妆点居家空间的一张桌巾。布业不单是一项产业,更代表了整个生活风格。
 

相较於新潮、欧风的手工包,永乐市场外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联晖绣庄,则坚持以传统手工,企图在这个夕阳产业里寻求出路。

 

传统绣庄 挺过低价风暴

联晖是大稻埕第一家绣庄,主要接受订制祭祀用的刺绣布料用品,好比神明衣、神桌的桌围、八仙彩等。
 

童振熙是第三代经营者,「绣庄风光的时代有两个高峰,一个是1950年代,战後来台的外省人逐渐安顿了,开始有祭祖的需求;另一个高峰是大家乐风行的1970年代,庙宇收到的献款多,带动购买各种祭祀用品的热潮。」风光时,常常得没日没夜地赶工,「20年前,我有时候睡觉还会惊醒,担心工作赶不完。」童振熙说道。
 

最鼎盛时,大稻埕曾有15家绣庄,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祖先牌位、大小庙林立,新竹以北的人要购买八仙彩或是神明衣,第一选择就是大稻埕,现在像联晖这样的绣庄,全台北市只剩下3家。
▲童振熙的联晖绣庄主要接受订制神明刺绣用品。(摄影/杨子磊)
 

「跟最好的时代相比,现在的生意只剩当年的十分之一。」童振熙分析整个产业,在生意最好的年代,因需求量大改为工业量产,但後来不敌人力更便宜的中国大陆生产线,台湾本土绣庄一家一家倒闭。但坚持手工的联晖绣庄,仍挺过低价竞争的风暴,存活了下来。
 

童振熙说:「台南、宜兰也有跟联晖一样的老绣庄,他们一直坚持老师傅手工制作,现在他们的价格比我们还高。」纯手工制作要耗费一位师傅近10天的时间,光是12尺的八仙彩就要价7万到20万元不等。

“要能随时代变迁保持弹性,但始终坚持手工制作,传承硕果仅存的技艺。”

 

产品多元化 坚持手工制

从前婚丧喜庆的重要用品,像是八仙彩、桌围、餐厅办喜宴时舞台上的双喜字布帘等,都是由绣庄制作。「只是,现在讲究礼俗的人没有那麽多了,一年可能才卖出一套嫁妆用的刺绣品。」
 

不过,童振熙依旧坚持手工,但也顺应市场需求做了一些改变,好比以前做神明衣有严格规定,如妈祖衣只能用橘色,但随着时代转变,信徒有时想要选择艳丽的桃红色或是鲜绿色,童振熙也会配合。
 

除了神明用品,绣庄承接的案子五花八门,「这几年,很多文史工作者开始关心阵头文化,会来订制阵头相关各种刺绣旗帜。」精致手工更成为国家引以为傲的门面,「去年,有人来订制一幅双龙刺绣,并指定绣上『台印双龙』字样,开发票时才知道是总统府订制要赠送外宾。」联晖绣庄也曾做过老蒋总统的寿联、青龙青少棒的刺绣旗帜。
▲一整幅祭祀用绣品,颜色艳丽,作工精细。(摄影/杨子磊)
 

虽然订单量不若以往,童振熙还是乐观地说:「现在能做手工刺绣的店不多了,要订制讲究的刺绣品、八仙彩,还是只能找我们这种老店。」
 

大稻埕的传统布业和绣业,透过不断调整方向,终能华丽转身,重获新生。

文/郑进耀 摄影/杨子磊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