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茶飘香万里远洋 茗家後代再缔荣光(台北画刊107年10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10-11

5907

约150年前的清末,正是大稻埕茶产业的鼎盛时期,「每年3月初至10月为春、夏及秋茶上市之制茶旺季,通街充满茶香和花香,使得大稻埕成为最香的城市,拣茶妇女往来络绎於途……」从《台北市路街史》内的形容,可想见当年茶叶生产的热络盛况。
 

1866年,英国商人杜德(John Dodd)引进安溪茶种,并以类似现今的契作方式,贷款给农民、鼓励栽种和制茶;1869年,他从淡水港出口一批箱子印有「Formosa Oolong Tea」的茶叶到纽约,世人才知道原来台湾有这麽好喝的茶,从此打响Formosa Tea的知名度。
台茶飘香万里远洋 茗家後代再缔荣光▲新芳春茶行曾缔造茶叶外销荣景,现场怀旧道具仿自早期外销茶箱。(摄影/林炜凯)

 

外销盛况 见证繁华

自此,外商陆续来台北设立洋行,连福建茶商也来台湾从事茶叶生意,全盛时期包括今重庆北路、延平北路、迪化街、贵德街一带的精制茶行及洋行总数超过250家,大稻埕一跃成为全台最富裕的地区。
 

创始於1890年的「有记名茶」,是鼎盛时期的见证者之一,至今仍在重庆北路的古宅营运。第五代传人王圣钧曾经听闻父亲描述,当年父亲的曾祖父站在大稻埕码头,亲自监督所有茶箱上船,有一年是50万斤的包种茶,年幼的父亲望着曾祖父问:「50万斤的茶叶到底有多少?」曾祖父笑着说:「50万斤喔,够咱台北人呷一冬。」这段对话,显见当年茶叶外销的盛况。
台茶飘香万里远洋 茗家後代再缔荣光▲有记名茶保有大稻埕现今唯一运作的焙笼间。(摄影/林炜凯)

 

特色建筑 遥想荣景

另一间见证鼎盛时期的「新芳春茶行」,在1930年代堪称规模最大,自2016年起以展馆的面貌重新面对大众。解说员陈得恩对「新芳春」的兴衰如数家珍,他说1913年王家第一代落脚大稻埕,起先从品茶师做起,6年後攒足了钱自立门户「新芳春」。当年重庆北路到延平北路之间的民生西路上,有八成以上都跟新芳春一样是三开间的茶行,茶贩每天扛着一袋袋60斤的茶叶进进出出。
台茶飘香万里远洋 茗家後代再缔荣光▲从今日看来仍气派的建筑外观,不难想见新芳春当年的盛况。(摄影/林炜凯)
 

新芳春茶行这幢八十多年的3层楼老屋,在当年是住商混合洋楼,有幸能保存下来,让现代人可从内部空间规画遥想大稻埕茶商的富贵生活;从展馆内的文物也可发现,茶行的贸易转口、出口至世界各地,包含厦门、伦敦、阿姆斯特丹、卡萨布兰卡及泰国等地,品项有直销欧美的乌龙茶,与销往南洋的包种茶两大体系,可见台湾茶叶几乎飘香全球。
台茶飘香万里远洋 茗家後代再缔荣光▲新芳春茶行已转型为茶文化展馆。(摄影/林炜凯)

 

出口衰退 转内销求生

光复初期,因历经战争破坏,茶叶出口退烧,外销量日益萎缩,许多当年靠外贸致富的老茶行,敌不过世代环境的变迁而黯然退场,包括大稻埕茶叶发扬者陈天来创立的「锦记茶行」,也在1952年走入历史。
 

1970年代,因国内产业转型、新台币升值,茶叶生产与制造劳力缺乏、工资骤升,台湾茶在生产成本渐高的背景下,失去外销市场的竞争力,导致大稻埕的茶行纷纷外移至劳动成本低廉的国家,最终连当年兴盛一时的新芳春也在2004年结束营业。
 

王圣钧回忆说,虽曾有一段日子是内、外销双轨进行,但他家的店面几乎看不到客人,约在2003年时,门市生意才慢慢有起色。约在此时期,台湾经济转趋富裕,想喝好茶的人口增加,再加上茶艺文化的推展,台湾消费者开始注重茶叶品质,内销市场成了老茶行找回昔日风采的契机。他的父亲决定改变经营方向,以内销为主,并打出品牌。

台茶飘香万里远洋 茗家後代再缔荣光▲王圣钧接手经营有记名茶,转型导览焙茶制程,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摄影/林炜凯)

“反映时代变迁,百年茶行历经多次转型,从文创包装、设计到带入导览,要让大家爱上品茶文化。”
 

新一代 转型做文创

有记名茶将七十多年的古宅厂房更新,不仅保留制茶车间的原貌,整建为小型茶博物馆,更规画专人导览解说,举凡茶的分类、制造过程和文史资料,都尽可能一一呈现,让参访的人能亲近茶文化的精髓。

2012年王圣钧接班之後,更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例如针对年轻客群推出袋装茶包、为主力茶叶特别命名,巧妙地将制茶过程、茶韵风味与人生体会融合,让茶叶变身为文创商品。
台茶飘香万里远洋 茗家後代再缔荣光▲面对产业转型,有记名茶不断调整品牌包装和产品设计。(摄影/林炜凯)
 

如今,像「有记」这般具有历史背景的老茶行,在大稻埕已不到10家,但岁月流转并不会止住老茶行前进的脚步,这些後起之秀们,要从淡水河畔的大稻埕,重新扬帆出发。

“新芳春茶行要以展馆的形式,传递茶文化,永留世人心里。”

文/陈宛妤 摄影/林炜凯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