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5年10月第585期—巷弄寻访匠师职人 用故事唤醒城市记忆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6-10-17

3423

万华为台北极早发展的地区,集结了茶庄、饼铺、中药草行、服饰钟表批发与传统打铁店……,从这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不难发现先民生活的痕迹,许多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与匠师职人,更成为当地特殊的生活风景。

 

阿宝师咖哩饺 老饼铺创新滋味

前身为凤鸣香食品行的「阿宝师咖哩饺」,由第二代负责人唐楷传承父亲手艺。他的父亲陈锦宝当年随着国民政府撤退来台,落脚万华後开立「凤鸣香食品行」,取自福州老店之名,主打继光饼、麻花、润饼等各式福州饼,并随年节、中秋推出时令糕饼。直到1950年唐楷接手後,创新研发咖哩饺,做出口碑,於是以「阿宝师咖哩饺」为店名,虽父亲入赘不同姓,但其名的「宝」字,则期许後代子孙感念祖先不忘本。


唐楷说,手工福州饼,最重要的是老面筋度,而筋度好坏在於手揉劲道。「拍打面团,听声音的响亮程度,就能得知筋度够不够。」过去这全凭师傅个人经验的功夫,如今则可用机器检测面团PH值,也能以试烤面团的颜色来辨别。

 

而咖哩饺造型特殊,必须手工细心摺捏,油酥与皮的比例,更是让咖哩饺吃起来层次油润的关键。开业近70年,唐楷仍每天想着不断进步,也期许在地产业与万华的未来有更深的连结。

▲油酥与皮的比例是阿宝师咖哩饺美味关键。(林衍亿摄)


太和饼舖 记忆中的老味道

1946年创立的「太和饼舖」最初是杂货铺起家。第三代负责人陈俊杰说,爷爷曾在台中「大和糖厂」工作,台湾光复後,爷爷回到台北与手足开业,以「比大和多一点」为店铺命名,贩售蜜饯、杂货、名产、汉饼等商品。直到1960年代,美国进口面粉来台,同时开设烘焙课程,父亲与叔叔学得技艺,开始手工制作糕点。「当年以包子、馒头为民生主流,而充满油糖、膨松柔软的面包一推出,就非常受到民众欢迎。」直到近20多年,陈俊杰与家族同辈定调市场区隔,「太和饼舖」以传统汉饼为主,坚持保留古早风味。

▲以手工古法制作的传统汉饼,承载着三代的用心与坚持。(林衍亿摄)


陈俊杰表示,汉饼的前置作业繁复,光是准备材料就相当费心。以「冬瓜肉饼」为例,材料有冬瓜、坚果、猪油与奶粉,前二项就得先行处理至软化,才能混合做饼。「冬瓜与肉的比例、火候的拿捏,都与呈现出来的风味有关。我希望做出记忆中小时候的味道。」他更谨记父亲的话,「饼要做出自己敢吃的,才能卖给客人。做饼就是要把幸福的感觉传递给客人。」坚守诚信的精神,同时敢於创新,近年更以「烤乳酪」吸引年轻人亲近传统,也让老店涌出新活水。


三秀打铁店 手工农具起家

位於万华区的西昌街原是着名的打铁街,而今打铁业式微,「三秀打铁店」成了当地硕果仅存的店家。第二代老板张荣秀回忆,1925年父亲与友人合夥开业,而後拆夥自己创立「三秀」。「全盛时期西昌街2号到26号都是做打铁的,光我们家族就有3家,『金胜』是做宰切猪肉的刀具,『元益』做厨师用刀,『三秀』则是农耕用具。谁的工法熟练、做得快,自然就形成某种工具的专卖店。」因为打铁产品齐全、功能多元,包括远从花莲、金山地区而来的打铁行都向三秀批发,影响力可见一斑。


张荣秀的技术传承自福建惠安,他表示:「打铁之前,得先将废铁敲开,以1,300度的高温,经过2次的烧熔、敲打,再合体。敲打的时候,滚烫熔浆的火花会喷发,烫得两只手伤痕累累,所以每个打铁师傅的手永远都布满坑疤。」而今机器取代传统农具,90几年的老店也转型为修理建筑器具,而高龄70岁的张荣秀仍退而不休,持续为打铁业而努力。▲打铁匠师张荣秀的身影,诉说着打铁业即便风华不再,但夙昔精神仍旧不朽。(林衍亿摄)

 

福大同茶庄 百年焙茶绝技

1845年创立的「福大同茶庄」,看尽了百年来台湾的茶叶文化与兴衰。负责人蔡玄甫说,艋舺移民来自闽北,因台湾早年没有种茶,先民以帆船载运来自厦门茶行的茶叶,但因为海运需费时一个半月,茶叶易受潮,运抵後必须先在艋舺的茶行挑茶梗、精制焙茶後,才能对外贩售。当时,在二号水门等待货运上岸的挑夫们,总会在茶栈里喝着大壶茶闲聊,形成庶民生活的茶文化。而来自安溪的功夫茶,则是卖给有钱的仕绅,以武夷水仙、安溪铁观音、老欉品种为主。此外,说书茶馆也成了另一种茶文化的发扬地。

▲茶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以茶会友是快意不过的乐事。(林衍亿摄)


早年卖茶是由挑夫挑往城内销售,没有店铺,茶庄功能在於制茶。现在衡阳路、博爱路、公园路附近的百货、布庄、银楼,曾经都是卖茶的热门地点。後来台湾开始自行种茶,茶庄的功能则演变为研制花茶。蔡玄甫说,上好的花茶,茶叶里看不到花,但却闻得到清新淡雅的花香。取自南港的桂花、芦洲的茉莉花,一层茶叶、一层花瓣,以纸区隔、层层堆叠,如此4天4夜,即「四韵四提」,甚至「八韵八提」,才能做出高级花茶。

 

龙山佛具 发扬雕刻艺术

1895年创立的「龙山佛具」是间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字号,它的佛像雕刻有口皆碑,包括中南部、澎湖、花莲等地佛具店、寺庙皆慕名拜访,远近驰名。

▲龙山佛具是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字号,其佛像雕刻远近驰名。(林衍亿摄)


高龄78岁的第六代负责人李子勇,20岁以前就已经为艋舺龙山寺造了韦陀菩萨及伽蓝菩萨,谈起佛像雕刻,他正经地说:「最难的就是脸部神情。如何刻画庄严法相,有人学了十多年还是没办法出师。」

 

李子勇说,佛像制作过程繁复,早期以棉纸糊为佛像塑形,其後则用泥巴塑形,最後演化成以「脱胎」方式,先用泥巴捏出神明的雏形,再用纸片贴出外观,泥巴乾了之後除去粗胚,接着彩绘及「安金」(黏上一层金箔),就完成一尊坚固且美观的佛像了。直到今天,大型塑像仍然采用这个方法,只是表面改采玻璃纤维,至於中小型佛像,则随着人们对质感的重视,发展出木材雕刻。


然而「龙山佛具」几乎无所不包,除了中式佛像外,圣母玛利亚、耶稣基督像也可以雕!「佛具产业不会没落,因为永远有人拜拜,你看全世界的佛教越来越兴旺,一座道场就有上百万信众。」李子勇自信满满地说。

 

每座城市都在寻找属於自己独有的味道,那是一种身分标志,说明了我们是谁,同时也是城市魅力的展现。从匠师职人坚定的眼神中,能看见万华无可取代的价值,在传承的过程中保留了旧时代的温润,却也巧妙地融入了新时代的思维,带领万华迈向不同的高度。


文/叶亚薇
摄影/林衍亿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