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書香、創意、小劇場 藝文薈萃的南海學園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800

牯嶺街的舊書香和新創意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曾讓牯嶺街名噪一時,民國五、六十年間,牯嶺街曾是知名的舊書街,後來多數書店搬到光華商場,讓這裡一度沉寂。民國73年,郵政博物館遷來此地,影響所及,短短幾十公尺的一段路便聚集了十多間郵幣社,如今稱牯嶺街為郵幣街更為貼切。櫥窗裡擺滿中外郵票和錢幣,店內坐了一位長者,他如數家珍地仔細整理桌上成堆的郵票,彷彿所有歲月和故事都藏在這些精美的小紙片裡。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書香、創意、小劇場 藝文薈萃的南海學園▲現在稱牯嶺街為郵幣街更為貼切。(攝影/JackRabbit)

牯嶺街沒有因為書攤的搬遷而沉寂,自民國89年起,社區居民舉辦第一屆書香市集,至今已是第十三屆,而為了吸引年輕族群,也加入了許多文創攤位,讓舊書香和新創意在牯嶺街上相互輝映,希望再現舊書街的昔日風采。

古典而前衛的牯嶺街小劇場
來到牯嶺街很難不注意到「牯嶺街小劇場」,這棟造型古典的日式磚造建築,建置於日據時期,歷經日本憲兵分隊所和臺北市警察局,於民國85年規劃為藝文劇場。走進大門即感受到一股樸實懷舊的氣息,牆上的展示櫃擺滿藝文活動的各式宣傳品,幾個年輕人坐在大廳中央翻閱著藝文刊物,讓人很難想像過去曾充滿著肅穆氣氛。目前一樓劇場後方仍保留三間拘留室,為前期歷史留下見證。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書香、創意、小劇場 藝文薈萃的南海學園▲建置於日據時期的牯嶺街小劇場,有著濃濃歷史樸質感。(攝影/JackRabbit)

二樓是寬敞的藝文空間,臨街的門窗還保有老建築的歷史質樸感,微風輕拂,窗簾一角緩緩飄起,陽光在屋內地板上搖曳著光影,窗光下幾個年輕人低頭忙著,似乎正在為即將演出的戲劇做準備,有位年輕人看見我,笑盈盈地走過來,順手拿張傳單對我說:「歡迎你這個週末來觀賞我們的演出!」從他的眼中,看見熱愛表演的生命充滿躍動的靈魂,他們用熱情讓夢想不斷發光發熱。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書香、創意、小劇場 藝文薈萃的南海學園▲陽光在屋內地板上搖曳著光影,窗光下幾個年輕人低頭忙著。(攝影/JackRabbit)

小而美的楊英風美術館
離牯嶺街不遠處,大樓林立的都市一角有間「楊英風美術館」,館內的空間不大,卻流瀉出小而美的精緻感。位於展場入口的迴旋梯旁,有座金色的火鳥雕塑,火鳥的姿態曲線形似沿著迴旋梯向上展翅高飛,如此巧妙的空間設計和藝術品完美的結合。樓梯間掛著一幅黑白老相片,畫面前方有個小嬰兒沉臥於母親懷裡,一旁創作中的楊老師眼神專注,似乎透過嬰兒的純真容貌雕塑出菩薩的形像。楊英風先生一生創作多元而豐富,包括版畫、水墨、速寫、漫畫、雷射和雕塑等,置身於國際級的藝術典藏中,更是豐富生命的美感體驗。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書香、創意、小劇場 藝文薈萃的南海學園▲黑白老照片裡的楊英風眼神專注,醉心於創作。(攝影/JackRabbit)


臺北的植物密碼──植物園
位於南海路的植物園是全臺第一座植物園,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園內多達兩千餘種植物,宛如都市中的植物寶庫。園內最具人氣的景色就屬荷花池,日據時期有臺北八景的美稱,每逢夏季,池中荷花盛開,常有畫家、文人和攝影師在此流連,捕捉盛開荷花的嬌顏。秋日荷塘邊已不再有七月的盛況,但是傍晚池畔邊依舊人來人往,下班和下課的人們駐足小憩,享受一番清涼幽靜。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書香、創意、小劇場 藝文薈萃的南海學園



▲植物園內的荷花池,天光、雲影、彩虹相互輝映,美得令人屏息。(攝影/JackRabbit)

園內林蔭茂密令人心曠神怡,豐富的植物生態,提供民眾最佳的教育場所。還有一區特別介紹與十二生肖動物名稱相關的植物,例如鼠尾草、牛筋草、虎尾蘭、兔尾草、龍牙草和馬鞍藤等,讓人印象深刻,也增加了遊園的趣味性。走入這個生態博物館,環繞著各種有趣的植物密碼,透過園內的教育、研究和保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氣息,更打開了民眾通往植物世界的門徑。
臺北畫刊102年12月第551期—書香、創意、小劇場 藝文薈萃的南海學園▲無論寫生、攝影或小憩,植物園荷花池畔都讓人流連忘返。(攝影/JackRabbit)


文‧攝影/JackRabbit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