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粟米油鹽炊人生百味 另闢新途傳承前人精神(台北畫刊107年10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10-11

4291

走在迪化街中北街,民生西路至歸綏街之間,放眼望去都是南北貨商家,店內堆放著各式乾貨,還有零食點心和各類罐頭,聞到的盡是海味鮮香。而歸綏街至大橋頭間的北街,原本喧囂熱絡的碾米行雖已不復在,如今卻成了老行業與新文創的共榮之處。
粟米油鹽炊人生百味 另闢新途傳承前人精神▲百年來,迪化街一直是北台灣採買南北貨的首選地點。(攝影/王漢順)
 

清治時期,台灣也有如同今日的商業公會組織,稱作「郊」,根據貿易地區不同分為南郊、北郊,為人熟知的南北貨即是由南北郊商帶來的貨物統稱。
 

清末的南北貨多從中國大陸進口,到了日本時代因為日本物資輸入免稅,南北貨品項多了日本的鹹魚、干貝等,種類多元。19世紀台灣開港通商後,鄰近碼頭的大稻埕進而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南北貨批發市場。

"擴增商品種類與資源,腳步更快更新,就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南北貨貿易 有如玩股票

「林復振商行」為台北最老的商號之一,由「大稻埕開基人物」林右藻及其家族創設。第五代林兆剛曾聽長輩描述,日本時代物資缺乏,光復初期的台灣物價波動大,經營南北貨要隨時關注市場的供需變化,就像股票市場一樣,該買進什麼貨?何時要快速出清存貨?都要有敏銳的眼光,若能拿捏精準,獲利就相當可觀。
粟米油鹽炊人生百味 另闢新途傳承前人精神▲林復振商行的林兆剛以開發新貨色因應市場變化。(攝影/王漢順)
 

1960年代後的20年間,迪化街是台灣北部南北貨盤商交易的重鎮。不論國內商品,如蝦米、香菇,或國外進口商品,如人參、鮑魚,皆是由迪化街大盤商運送給中盤商,再轉賣給小盤商、餐廳或散客零賣。
 

林兆剛說,小時候看姑姑和長輩們舀蝦米的手,好像從來都沒停過,當時商行的買賣規模比現在大好幾十倍,大小節日都有人送禮,尤其是過年期間,前二個月就要開始備貨,一天平均都要出上千個禮盒,店裡近20名員工都忙不過來,還需要加班,生意興隆可見一斑。
 

1980年代,便利商店和大賣場興起,民眾的消費習慣改變,連帶造成南北貨商家最忠實的顧客——雜貨店逐漸消失,批發量隨之跌到谷底。

 

推出新商品 轉型兼零售

林兆剛初接手經營自家商行時正是1990年代後期,那時整條中街死氣沉沉,但因為是老字號店家,還是有零星的老客人光顧,「顧客從以前的大、中盤商,變成小盤和零售業者,整體規模與銷售量減少了10倍以上。」
 

因此,許多南北貨商行便紛紛從批發轉向兼營零售,突破傳統南北貨的品項,且提供線上購物服務,有些老闆甚至到國外尋找商品代理,試圖開發新貨色。林兆剛說:「發掘台灣各地優良產品並引進販售,是未來擴大產品線的方式之一。例如原本只有雲林人知道的陳源和醬油、純天然的竹山筍乾等,都是林復振的獨家商品。」

 

近百年歷史 見米業興衰

時至今日,迪化街南北貨依舊為人津津樂道,但過了歸綏街後的北街,百年前的碾米榮景不再,只能追憶想像。
粟米油鹽炊人生百味 另闢新途傳承前人精神▲歷經近百年的更迭,傳統米糧行的精神藉由產業轉型延續下去。
 

由其中一戶米糧行改造而成的米食餐廳——稻舍URS329,經營者葉守倫是在地米行的第五代,葉家米行彷彿見證了「米」此一產業在大稻埕的興衰。
 

1923年創立的葉家土礱間(碾米間)曾盛極一時,1969年卻因農糧政策與社會環境變遷而歇業。「當年土礱間的老闆通常是大地主,米價由米商自己訂,後來政府成立糧食局,收回米價控制權,加上土地改革政策,很多米行生意做不下去,我阿公是葉家最後一代米商。」葉守倫娓娓道來大時代變遷與產業興衰,他說阿公那個年代,北街有46間米行,如今只剩下1間。

"承襲傳統米業精神,用美味料理推廣米食,復興米業榮光。"
 

老屋賣餐飲 複合式文創

歷經近50年的沉寂,葉守倫於2016年在原址重新開業,販售台灣各地特色好米及本土加工農產品。他透過台北市「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將另一處百年老屋改造為結合米食餐飲與展覽的複合式文創空間。
粟米油鹽炊人生百味 另闢新途傳承前人精神▲稻舍URS329內部保有舊時代的懷舊感。
 

「以前阿公他們跑全台買稻穀,現在我也會去各地找好米,我用米飯料理來推廣台灣米糧,和祖先當年的精神一樣。」葉守倫說,希望透過選用在地食材、舉辦講座、深度導覽、課程及表演等,吸引客人走進老屋品嘗溫熱的米飯。
粟米油鹽炊人生百味 另闢新途傳承前人精神▲葉守倫結合米食餐飲和文創展覽,為傳統米糧行找到新出路。
 

中街的南北貨商行,重新找到新定位,讓自己更具競爭力;而北街的老店面,則重新找回產業精神,勾起民眾對傳統米業和大稻埕歷史的想像。

文/陳宛妤 攝影/王漢順、林煒凱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