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19-02-15
8558
燈的發展,象徵文明的進程,從燭火、煤油燈、鎢絲燈,一直到現今的LED等,記錄著人類智慧與進化史。光的功能,從單純的照明到氣氛營造、藝術光影運用,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可曾想過,第一盞燈出現在何時、何地?燈光又是如何跟隨台北一起改變?讓我們用燈光,穿梭台北的古往今來!
▲東門(景福門)是1888年劉銘傳巡撫開啟台灣電燈照明和電力產業歷史的起點。
電業開展 點亮城市魅力
距今130年前,1888年清領時期,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台北城東門創立「興市公司」,裝置小型蒸氣燃煤發電機,並於城內首次裝設電燈照明,點亮台灣第一盞電燈。台北城的這批電燈主要裝設在巡撫衙門、機器局等官衙以及主要街道。但因耗費過大、經費不足,一個多月就宣告廢止。
1897年由日人成立「台北電燈株式會社」,是台灣第一家電燈公司,可惜於第二年解散;1903年再度成立「台北電氣株式會社」,後續轉與總督府,變更為「台北電氣作業所」, 1905年10月「台灣神社鎮座祭」在西門街就以800盞電燈「光雕」出一座城門。在日趨穩定而廣泛的電力供應下,台北漸漸跨入燈光電能的魅力世界。
1950年代,台北出現霓虹燈廣告招牌,尤其現今西門町、中華路一帶,更是各大企業品牌必爭的廣告重地,多彩的霓虹燈將台北映照成令人目眩神馳的不夜城,繁華盛況是許多4、5年級生至今難忘的回憶。
相形之下,於街道散發微光的路燈,照明效率不高,更遑論美觀,也因經費、人力與技術不足,一直未獲重視。直到1968年,台北市政府成立工務局「養護工程處」,並設立「路燈股」負責路燈管理維護,成為第一個正式的路燈管理單位,為城市街燈開啟新扉頁。1971年進一步成立「公園路燈管理處」(1977年更名為「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此時台北市路燈僅2萬7千多盞,且多使用白熾燈、日光燈、水銀燈泡;如今已幾乎全面汰換為LED燈,數量也逐年增加至16萬盞,照亮夜色如繁星點點,同時更節能、環保,造型也更活潑多樣。
▲1930年的東門,已設置相關電力設備。(圖/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風華再現 體驗光影流轉
台北東門、南門及小南門三座歷史城門,經台北市文化局在2009年設置夜間燈光,始重放光明,後由台北市公園處路燈科承接歷史城門古蹟照明事務。
▲到西門町逛街抬頭就有亮點,特色造型街燈搶眼、時尚。
考量到整體市容營造,2016年忠孝橋高架引道拆除後,北門風華再現,讓西區展現國際級門戶的光芒。台北市公園處路燈科科長楊森豪說,「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屬碩果僅存的古蹟,因此施工時需特別注意不能於古蹟本體打鑿,而是藉由燈具檢修與增設LED投光燈來展現城門之美。」透過強、中、弱不同層次的照明光源,讓旅客體驗不同光影流轉。
▲1894年,台北城的西門主要道路上可見設立路燈照明。(圖/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2017年,正逢劉銘傳在東門寫下台灣電燈照明史的130週年,並值台北市舉辦2017臺北世大運盛事,北市府於是大刀闊斧改善台北車站周邊光環境,以北門為軸心向外輻射,並重新點亮東門、南門、小南門的燈光照耀台北城。
串聯北門與台北車站的「台北行旅廣場」到了夜晚則與4座城門連成一條夜間觀光廊道。楊森豪表示,台北行旅廣場燈光設計選擇較低亮度、暖白色光源,以廣場為劇場,營造聚光燈效果,讓每個旅人成為城市的表演者。綠茵草坪區、林蔭區和廣場區分3個時段調整照明及亮度,可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藝術街燈 融入文化特色
城市的改造,讓燈光的功能不再只是照明,也可以是智慧科技的展現,更是塑造城市景觀個性的重要角色。
在一般印象中,路燈大都是倒L形或Y字形,既單調又一致的造型,常被戲稱為「豆芽菜」,但在滿足照明此主要功能的標準規範前提下,許多街燈已悄然換上新裝,變得更有看頭。
台北市藝術街燈,結合街區文化特色,打造出各異其趣的街頭新亮點。如西門町的三色造型路燈,以不同燈桿顏色代表各路段特質,從昆明街到中華路的武昌街二段為紅色、漢中街為黃色、峨眉街為綠色,除了提供夜間照明,也象徵西門町身為青少年時尚、美食、娛樂、藝文等流行基地的多彩。
位在台北車站後站的華陰街商圈及後站批發商圈,是北市核心商圈之一,尤其機場捷運完工後觀光熱度大幅提升。因此華陰街街燈造型結合象徵機捷的「飛機」,和代表商圈吉祥物的「熊」,以飛機起飛高升的姿態,代表商機蒸蒸日上,而後站批發商圈則以火車造型,各自形塑商圈意象。
而以溫泉、櫻花聞名的北投,也增設必訪拍照的新熱點,就是大業路上的櫻花路燈,白天看像是嫩綠的葉子襯托粉色櫻花的雅致姿態;夜幕降臨時,LED光柱映射出櫻花光影,又是另一番溫泉鄉景致。
▲北投大業路路燈以櫻花為意象,凸顯當地觀光特色。(攝影/楊彩成)
除了照明作用外,台北的路燈還有更多驚喜,例如士林官邸等防災公園建置風光互補LED路燈,可提供再生能源讓民眾為手機充電;大安森林公園周邊換裝特殊的LED螢火蟲燈,降低對夜間環境的影響;人行道則採用新開發的景觀造型LED街燈。
▲台北行旅廣場的燈光設計,可以配合活動需求調整明暗變化。
漫步在台北街頭,別忘了偶爾駐足仰望,想像如今照亮你我的街燈在往昔是怎樣的景象,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樣貌,值得我們珍惜與期待。
文/袁興倫 攝影/楊彩成
圖/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
▲東門(景福門)是1888年劉銘傳巡撫開啟台灣電燈照明和電力產業歷史的起點。
電業開展 點亮城市魅力
距今130年前,1888年清領時期,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台北城東門創立「興市公司」,裝置小型蒸氣燃煤發電機,並於城內首次裝設電燈照明,點亮台灣第一盞電燈。台北城的這批電燈主要裝設在巡撫衙門、機器局等官衙以及主要街道。但因耗費過大、經費不足,一個多月就宣告廢止。
1897年由日人成立「台北電燈株式會社」,是台灣第一家電燈公司,可惜於第二年解散;1903年再度成立「台北電氣株式會社」,後續轉與總督府,變更為「台北電氣作業所」, 1905年10月「台灣神社鎮座祭」在西門街就以800盞電燈「光雕」出一座城門。在日趨穩定而廣泛的電力供應下,台北漸漸跨入燈光電能的魅力世界。
1950年代,台北出現霓虹燈廣告招牌,尤其現今西門町、中華路一帶,更是各大企業品牌必爭的廣告重地,多彩的霓虹燈將台北映照成令人目眩神馳的不夜城,繁華盛況是許多4、5年級生至今難忘的回憶。
相形之下,於街道散發微光的路燈,照明效率不高,更遑論美觀,也因經費、人力與技術不足,一直未獲重視。直到1968年,台北市政府成立工務局「養護工程處」,並設立「路燈股」負責路燈管理維護,成為第一個正式的路燈管理單位,為城市街燈開啟新扉頁。1971年進一步成立「公園路燈管理處」(1977年更名為「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此時台北市路燈僅2萬7千多盞,且多使用白熾燈、日光燈、水銀燈泡;如今已幾乎全面汰換為LED燈,數量也逐年增加至16萬盞,照亮夜色如繁星點點,同時更節能、環保,造型也更活潑多樣。
▲1930年的東門,已設置相關電力設備。(圖/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風華再現 體驗光影流轉
台北東門、南門及小南門三座歷史城門,經台北市文化局在2009年設置夜間燈光,始重放光明,後由台北市公園處路燈科承接歷史城門古蹟照明事務。
▲到西門町逛街抬頭就有亮點,特色造型街燈搶眼、時尚。
考量到整體市容營造,2016年忠孝橋高架引道拆除後,北門風華再現,讓西區展現國際級門戶的光芒。台北市公園處路燈科科長楊森豪說,「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屬碩果僅存的古蹟,因此施工時需特別注意不能於古蹟本體打鑿,而是藉由燈具檢修與增設LED投光燈來展現城門之美。」透過強、中、弱不同層次的照明光源,讓旅客體驗不同光影流轉。
▲1894年,台北城的西門主要道路上可見設立路燈照明。(圖/臺北市立文獻館典藏)
2017年,正逢劉銘傳在東門寫下台灣電燈照明史的130週年,並值台北市舉辦2017臺北世大運盛事,北市府於是大刀闊斧改善台北車站周邊光環境,以北門為軸心向外輻射,並重新點亮東門、南門、小南門的燈光照耀台北城。
串聯北門與台北車站的「台北行旅廣場」到了夜晚則與4座城門連成一條夜間觀光廊道。楊森豪表示,台北行旅廣場燈光設計選擇較低亮度、暖白色光源,以廣場為劇場,營造聚光燈效果,讓每個旅人成為城市的表演者。綠茵草坪區、林蔭區和廣場區分3個時段調整照明及亮度,可達到節能減碳目的。
藝術街燈 融入文化特色
城市的改造,讓燈光的功能不再只是照明,也可以是智慧科技的展現,更是塑造城市景觀個性的重要角色。
在一般印象中,路燈大都是倒L形或Y字形,既單調又一致的造型,常被戲稱為「豆芽菜」,但在滿足照明此主要功能的標準規範前提下,許多街燈已悄然換上新裝,變得更有看頭。
台北市藝術街燈,結合街區文化特色,打造出各異其趣的街頭新亮點。如西門町的三色造型路燈,以不同燈桿顏色代表各路段特質,從昆明街到中華路的武昌街二段為紅色、漢中街為黃色、峨眉街為綠色,除了提供夜間照明,也象徵西門町身為青少年時尚、美食、娛樂、藝文等流行基地的多彩。
位在台北車站後站的華陰街商圈及後站批發商圈,是北市核心商圈之一,尤其機場捷運完工後觀光熱度大幅提升。因此華陰街街燈造型結合象徵機捷的「飛機」,和代表商圈吉祥物的「熊」,以飛機起飛高升的姿態,代表商機蒸蒸日上,而後站批發商圈則以火車造型,各自形塑商圈意象。
而以溫泉、櫻花聞名的北投,也增設必訪拍照的新熱點,就是大業路上的櫻花路燈,白天看像是嫩綠的葉子襯托粉色櫻花的雅致姿態;夜幕降臨時,LED光柱映射出櫻花光影,又是另一番溫泉鄉景致。
▲北投大業路路燈以櫻花為意象,凸顯當地觀光特色。(攝影/楊彩成)
除了照明作用外,台北的路燈還有更多驚喜,例如士林官邸等防災公園建置風光互補LED路燈,可提供再生能源讓民眾為手機充電;大安森林公園周邊換裝特殊的LED螢火蟲燈,降低對夜間環境的影響;人行道則採用新開發的景觀造型LED街燈。
▲台北行旅廣場的燈光設計,可以配合活動需求調整明暗變化。
漫步在台北街頭,別忘了偶爾駐足仰望,想像如今照亮你我的街燈在往昔是怎樣的景象,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樣貌,值得我們珍惜與期待。
文/袁興倫 攝影/楊彩成
圖/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臺北市立文獻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