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3年7月第558期—大头金来鼓亭 传承最美的街头交响乐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3-26

2761

台北画刊558期—大头金来鼓亭 传承最美的街头交响乐
咚、咚、咚……「大鼓」浑雄饱满,发出低沉且豪迈的嗓音。锵、锵、锵……「钞」响亮尖锐,撞击着宛若落雷的声响。

叭、叭、叭……「唢呐」高昂激越,细细钻入每个人的心窝里。大鼓、钞、唢呐这三项民 间传统乐器,从大街穿过小巷,从城区跨入乡间,一路为神轿、花轿、灵柩开路指引,不但有驱邪挡煞的功能,更散播着热闹喧腾的气氛。

对古早人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大事,包括嫁娶、做寿、弥月、入厝、迎春、迎神、建醮、祭典、丧葬等,都需要喧天的乐队伴奏,以壮大排场、增添光彩。当时只要有钞、大鼓、唢呐及三名乐手,就可以自成一个「鼓吹」团,还能跟着队伍边走边演奏,极富机动性。

後来大稻埕一名乐师陈财为了让场面更华丽、阵容更庞大,便模仿庙宇的钟鼓楼打造活动式「鼓亭」,将大鼓置於其内,一人拖行,一人敲打;再配置一面锣,一人拖拉、一人敲击;以及两个人打钞、四个人吹唢呐,组成十人的「鼓亭阵」,此後各艺阵亦相继模仿。

陈财的三儿子陈金来接下父亲的事业後,合并父亲的外号及自己的名字,取作「大头金来鼓亭」。此时正是日本政府甫撤离台湾之际,各种民间文化纷纷复苏,乐队的编制、乐器及曲调日渐多元,一同交织出最富庶民韵味的旋律。

台北画刊558期—大头金来鼓亭 传承最美的街头交响乐
▲走过数十个年头,大头金来鼓亭为人生中的婚丧喜庆,以喧天的乐队伴奏,壮大排场。(王能佑翻摄)

换气调息 吹奏汉乐有一套
陈家的鼓吹事业起源甚早,早从清光绪时期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那时老台北有许多香火鼎盛的寺庙,某日陈财盯着庙宇东侧的钟楼,以及西侧的鼓楼良久,为其精雕细琢的窗格、向外翻飞的重檐赞叹不已。

此时他忽然想起家中每次出阵时,都得用竹竿将大鼓撑起来,再背在肩上行进,相当沉重吃力。於是他仿造钟鼓楼的屋檐、楼阁、装饰等自制一座亭子,并在底座加上轮子,就成为方便拖行的大鼓亭,想不到还掀起全台乐队形制的大转变。

陈财还把四个儿子带在身边,不管去哪边表演都让他们在旁边观摩,因此陈金来从十三岁开始就投入家里的事业。不过演奏鼓吹并不是件易事,陈金来透露,有别於西方交响乐团,鼓吹团为了行走方便,必须把所有乐谱牢牢记在心里,而且要学会循环换气,「我们一上场就要边走边吹一个钟头以上,需要很好的肺活量。汉乐的旋律都是连贯的,不像西乐会有短暂停顿,所以吹奏时口气绝对不能熄掉,这时就要靠鼻孔吸气、嘴巴吐气,才可以让吹奏跟换气同时进行。」

在长期薰陶下,陈家兄弟对每一项汉乐乐器都驾轻就熟,也擅长将各种乐音搭配得天衣无缝。例如唢呐有分大、中、小,分别为「大吹」、「嗳仔」跟「叭子」。大吹宏亮,嗳仔柔和,叭子尖锐,因此在大街上适合演奏大吹,但如果跟胡琴阵和声,就要使用嗳仔,以免盖过其他声音。看似容易的打钞也藏着真功夫,每敲一下,双手就要拉开一段距离,才不会遮住清脆的声响。
台北画刊558期—大头金来鼓亭 传承最美的街头交响乐
▲大头金来鼓亭团员们不畏风雨,穿越大街小巷交织出最富庶民韵味的旋律。(摄影/颜涵正)

婚丧喜庆 各式热闹迎不完
乐器之外,陈金来兄弟对每一种音乐类型亦样样精通。他表示,以前常跟兄弟去家附近的「大桥戏院」帮忙配乐,「古早有分外台戏跟内台戏,外台戏是演给神明看的,通常在路边简单搭个台子,会比较粗糙一点。内台戏相当於现在的电影院,会有很多大牌明星在这里演出。那时一档戏是十天,我们就给剧团『绑』十天,天天都躲在後台里伴奏。」

而在结婚的场子,乐队更忙得不可开交。乐手一早就要跟着新郎去迎娶,沿途都得不断奏乐。到了晚上宴客时间,客人在埕上吃饭,乐队则在大厅里「闹厅」,吹奏的乐器还要随出菜种类随时变换,「像出大碗的时候,要吹比较大的大吹;出小盘的时候,就要吹比较小的嗳仔跟叭子,就这样一路吹到客人吃完饭才能收工。」

告别式也是鼓吹团大显身手的时机。往昔家家户户都会在大街上搭棚举行入殓、家祭、公祭等,依照古礼,每一项仪式都需配乐,除了营造悲伤的气氛外,还能以乐声为亲友冲煞。尤其地方角头出殡时,帮派为壮大场面,往往会请乐队花车送行,还会相互拚场,「你先前叫十人乐队,我就叫二十个,那个什麽什麽帮的叫三十个,我就再叫五十个,总之门面非常要紧!」陈金来说。

同样的,庙会进香也是展现功夫的绝佳机会,阵头与阵头之间更会彼此拚阵。例如武阵有狮阵、龙阵、八家将、七爷八爷等,文阵有南管阵、北管阵、锣鼓阵等,「如果你武术打一个小时,我就要打两小时;你这个乐队这麽大声,我就要比你更大声,有时候还会吵架!」陈金来说,往昔「迎热闹」的场子非常多,他们经常跟着婚丧队伍从大稻埕一路走到芦洲、新庄、树林去。每年的妈祖遶境,还要随同进香团一庄过一庄,一出去就是一、两个月以上,反映出当时民间文化的兴盛。

台北画刊558期—大头金来鼓亭 传承最美的街头交响乐
▲当你听到咚咚锵的声响,别忘了细心聆赏台湾最美好的街头交响乐。(图/大头金来鼓亭提供)。

一生执着 
保存最优美的传统艺术

「回顾以前那个时代,时机正好!」陈金来指出,北管乐是鼓吹团时常演出的音乐类型,以往到处都是吹奏北管的「轩社」,是由附庸风雅的富贵子弟组成,主要为了怡情养性,因此又称「子弟戏」。

但职业乐队则相当缺乏人手,尤其在比较穷困的乡下,常常用「绑」小孩的方式充足团员,「比如你女儿五岁,我几十万给你,女儿来我这边学乐器跟演戏,等到她十六岁後再自己决定要不要留下来工作,这段期间我保证不带她出去做坏事。」陈金来表示,穷人家养不起小孩,多半会给乐团代为抚养跟教育。

然而随着社会型态改变,传统音乐越来越少展演的机会,最明显的莫过於婚礼改采西式。丧事的排场亦日益简化,尤其现在丧家都改在殡仪馆举行告别式,虽然初始也会请乐队演奏,「但这间也奏、那间也奏,每天乒乒乓乓,很容易吵到附近邻居,所以後来大家也不请乐队了。」

外台戏亦急剧减少,但威胁最大的还不是场次,而是现场配乐的机会,「以前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木偶戏,一定都要有六个人在幕後配乐;现在只要架上音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好了。」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阵头上,「跳八家将的时候,不用再准备其他乐器了,只要有一面带节奏的大鼓就好,其他通通交给录音带。」

台北画刊558期—大头金来鼓亭 传承最美的街头交响乐
▲77岁的陈金来练就一身好功夫,他说:「只要我还可以走路,就会继续玩下去。」(摄影/颜涵正)

尽管如此,陈金来仍旧乐观的说,「台北的庙那麽多,农民历拿出来翻一下,只要是重要的日子,我们就一定会出阵!」如农历3月14日保生大帝圣诞、3月23日妈祖诞辰、5月13日霞海城隍爷圣诞、10月25日法主公圣诞等,都让陈金来忙碌不已。一生执着汉乐的他,还在民国99年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登录为「传统艺术保存者」。

虽然目前大头金来鼓亭已经传承到儿子手上,但现年77岁的他笑说:「我还没有想退休啦!这些乐器都不会很重,只要我还可以走路,就会继续玩下去!」不必事先购票,也不用抢着划位,下回当你听到咚咚锵、咚咚锵,别忘了竖起耳朵,细心聆听台湾最美好的街头交响乐。说不定,大鼓亭还能携着你的心愿,遥遥远远的上达天听。


文/黄重豪
摄影/颜涵正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