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聆听是最重要的 (台北画刊108年3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3-17

2311

社企流长期关注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领域,在这篇文章里,社企流想和大家分享,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无论创业者有多麽崇高的愿景,都要透过聆听受益者需求,才能提出最适切的解决方案。

创业者开始关注一个社会问题,通常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而背後的原因,其实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如何找到确切的需求,提出适当的方法,有几个关键要素:聆听、观察、调整、客制化。

在分享几个在台北的案例前,先讲一个经典的故事。义大利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援助工作者 Ernesto Sirolli。四十多年前,他在非洲尚比亚从事农业工作——当时他心想,那儿拥有肥沃的土地,但却严重缺乏粮食,於是他带着义大利的团队和热血,在当地种植番茄、栉瓜等作物。

一开始,他跟当地人说「农业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当地人似乎没有什麽兴趣。直到要收成时,有上百只河马瞬间把所有作物吃完,令Sirolli 十分震惊,但当地人则表示:「这就是为什麽我们没有农业。」他反问:「为什麽不告诉我们?」当地人则回:「你们从来没问过。」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知「聆听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就举两个社企流曾经采访过的组织,分享他们如何发现不同群体的需求并提出解方,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有何收获。

用理解消除偏见,用倾听找出需求
多数台湾人对移工在台的生活情况一知半解,甚至有少部分人对於移工存着刻板印象,进而产生歧视的眼光。「不理解」往往形成歧见,这不仅影响到移工在台的生活,更导致相关工作权益不受重视。

「One-Forty」创办人陈凯翔与吴致宁透过聆听移工的生命故事,了解他们的需求。在不同的故事中找寻共同点,例如移工只身前往异乡,遇见困难也无法找人倾诉,或对於离开台湾、回到母国後的创业与就业问题感到焦虑等。
聆听是最重要的▲One-Forty期待自己能带来改变,在社会中形成一股温暖而强大的风。(图/One-Forty提供)

像是One-Forty的「移工人生学校」计画,是根据移工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关课程;而「东南亚星期天」则是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他们也持续更新对移工议题的了解,用更贴近社会大众的语言,透过故事传达出去,企图创造改变。

「移工来上课,声音可以被听见,这是创造自我价值很重要的方式。」吴致宁认为在课程当中,移工可以透过互动建立自信,并分享生命经验。同时,One-Forty 也能藉由聆听故事,从中汲取课程主题的灵感,再透过田野观察逐步确认需求、调整内容。

当下的问题,不一定是真正迫切的需求
2014 年,「人生百味」的创办人巫彦德、朱冠蓁与张书怀看见街头上有着不同的弱势群体,包含回收者、无家者以及街卖者。为解决他们的问题,人生百味陆续展开几个不同的专案。

起先,他们以为「吃饱」就是无家者最基本的需求,因而发起「石头汤计画」,然而在执行计画时,却常发生无家者直接回绝「我吃饱了,谢谢」的情形,他们这才发现,原来不少教会早已长期供餐给无家者,频率甚至是人生百味的几十倍。显然「吃饱」不是无家者的最迫切需求,人生百味便反思,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麽?
聆听是最重要的▲人生百味的经验,观察到即使是同一个群体,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需求。(图/人生百味提供)

巫彦德认为,有时候当下看见的问题,不一定就是最急需解决的需求。他们观察目前协助无家者的相关组织中,有关社会认同的需求,相对较少人处理,於是,为了提供受益者更全面、更完整的协助,他们选择将主力投注於此,透过倡议的方式解决污名化的问题,为弱势者打造一张保护网。

从人生百味的经验可观察到,即使是同一个群体(如无家者),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需求,此时透过在前线倾听受益者心声,并深入观察不同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优先顺序,是许多社会工作者可参考的作法。

综合 One-Forty 与人生百味的经验,可以理解到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之前,关键要先理解受益者的需求,且在需求的多变下,需花心力深蹲田野,透过聆听、观察、调整等方式,给予最适切的解方。

文:社企流 图:One-Forty、人生百味

社企流
聆听是最重要的
 「社企流」为华文界具影响力的社会企业平台,长期关注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领域,致力透过内容策展(线上网站)、交流连结(实体活动)和人才培育(iLab 社会企业育成计画)三大服务,推动台湾社会企业生态圈发展。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