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感受城市公宅的迷人风景 (台北画刊108年3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3-17

4737

「巴黎住久了,你就会知道,兴建社会住宅,是城市生活幸福的起点。」旅居法国,在巴黎社会住宅住了20年的罗惠珍,於《巴黎不出售》里这麽说道。她入住的公寓采光良好、环境优美,却没有你我所想像的沉重负担,政府以便宜的费用出租,让市民能轻松享受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同样居住於此的邻人来自四面八方,有些是大学教授、公车驾驶、公务员,也有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或来自印尼的小家庭。在这里,社会住宅的思维不同於台湾,它被视为城市共生共居共享的实践,透过混居,让人口型态更为平衡。不分职业、无论收入,只要入住,就能享受同样的福祉。

欧洲社会住宅起步早,值得台湾借镜
欧洲的社会住宅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其背景主要是为了解决都市发展过程中因居住问题连带造成的社会影响,诸如房价、人口、治安、教育、贫富不均等。经过长期的改革讨论,政府提出「只租不卖」的社会住宅政策,期盼能藉此解决中低所得者及弱势族群的困境。福利完善的国家,如荷兰、瑞典、英国、日本,也都有一定比例的社会住宅规画。

对社会住宅政策有深入研究的共生公寓团队「玖楼」共同创办人柯伯麟在受访时分享道,德国柏林在1862年所推行的「住宅合作社」居住体系是相当令人称道的案例,人们入社合资,由组织购买土地建房、分配住房,互助互惠,社员们彼此平等;如果需要转让,不能抬高价格,只能以成本价出售给社员。法律也规定,屋主不能随便调整房租或驱赶住户,以保障住户权益;设计时,每个人可以分配到多少的起居空间、阳台比例,都被纳入法规里,因为「居住,是人的基本权利」。可惜的是,在台湾,大多数人对「公共住宅」(社会住宅,在台湾多被称为公共住宅,以下简称「公宅」)仍抱持着建筑不美观、入住者多是老弱残穷者等刻板印象,让政策推行备受阻力。

只租不卖,年轻人也可负担的居住选择
台湾的公宅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的国宅兴建计画,当时国宅是可供买卖的,後因遭遇土地和经费考量而停办。时光更迭,台北市房价迅速飙涨,尽管年轻人依旧渴望留在城市生活,却因高房租、高房价而难以觅得合适的居住空间。於是,政府开始推动「只租不卖」的公宅政策,希望能够以年轻人可负担的居住选择,纾缓他们的生活开销;同时,满足城市当中不同族群的租屋需求,照顾经济相对弱势的族群,落实居住正义。

目前台北市政府持续推动公宅兴建政策,不仅追求住宅内部完善的施工品质,以及外观的设计美感,也纳入共融、开放的精神,试图为社区带来永续发展,除了保障一定比例的名额给弱势族群,也提出「青年创新回馈」的居住甄选方式,让有独特专长和创意的年轻人自由提案,自告奋勇成为社区种子部队,为居住带来更丰富的面貌。此外,完善的居家硬体配置及托老、育幼和活动中心等,都赋予了居住空间更完备的机能。
感受城市公宅的迷人风景▲坐落於台北市松山区的健康公宅,颠覆对公宅的传统印象。(图/九典建筑师事务所提供)

擅长以社群概念推广城市质感生活的玖楼团队认为,近年来台湾居住文化确实开始有了改变。「慢慢地,大家对於租屋产生了不同想法,原来在城市里要有高品质生活,不一定要持有房子。」柯伯麟这麽说着。

留下眷村旧回忆,勾勒公宅新模样
对一座城市而言,公共建设的群众使用率与社区连结性是很重要的,一旦有了越多的情感凝聚,住户便会更看重环境,甚至起到全民维护监督的作用。以松山区的「健康公宅」为例,前身为眷村,早期被称为「妇联五村」,提供给将官阶级的军人家庭居住,当时总能在此看见军机沿基隆河畔飞行。事过境迁,原先的居住者迁居之後,土地便一直遗留荒废着。回忆起当时探访基地的情景,负责设计、建造健康公宅的建筑师张清华说:「残旧凋零的现场,有个石碑静静伫立在一旁,上头『妇联五村』字样却完整无瑕,一看就知道是有人定期在维护。」让她对当地留下深刻的印象。
感受城市公宅的迷人风景▲昔日老眷村。(图/九典建筑师事务所提供)

但一开始,健康公宅的兴建计画推行并不顺利。当地社区发生严重的「邻避效应」,反对声浪不断。台北市政府、建筑团队召开数次说明会与里民沟通,积极拜访里长及周边店家倾听需求,消除人们对公宅的疑虑,终於让赞成兴建的民调过半。除此之外,为了更了解年轻人期待的生活,建筑团队也以工作坊进行实验,邀请人们画下对於未来生活的想像,并据此着手研究卧室、厨房、浴室的合适方位,以及如何达到节能、满足身心障碍者使用习惯等不同需求,再进行室内模拟,并以得到的资料模组,反覆修整设计,才逐渐勾勒出现今健康公宅的轮廓。
感受城市公宅的迷人风景▲现在的健康公宅仍保留着昔日老眷村的美好面貌。(图/九典建筑师事务所提供)

建造健康公宅时,团队刻意将社区老树保留下来,不仅规画了大范围的公共区域,建筑师也将环境故事融入建筑设计中。过去台湾眷村住宅大都使用竹篱笆和半镂空的花格窗,他们将建筑外观融入眷村的竹篱笆意象,将花格窗意象转译,使用於低楼层空间的阳台外,让它成为立面元素,达到透光和视觉的遮蔽效果。不仅如此,眷村所遗留下的石碑、门板、花格窗也都再利用,分别被放置在社区公共空间,一旁还贴心附上解说牌,与居民分享昔日记忆。
感受城市公宅的迷人风景感受城市公宅的迷人风景▲传统眷村住宅常使用的半透空花格窗(上),重新转译为健康公宅阳台的立面元素(下)。(图/九典建筑师事务所提供)

「我们刻意让低楼层保有通透性,开放邻里居民使用。那里有绿意、商店、穿堂、屋顶农园,无论是不是公宅居民,大家都很喜欢待在这里,长者喜欢坐在花台歇息,孩子拿着粉笔在地面彩绘,一旁年轻人则会在这边交流彼此的想法。建筑体的存在,串联起周边社区居民的互动。」用社群模式来经营社区,混居生活有了更多可能;比起过去封闭陌生的公寓大厦印象,现在的公宅本身就像是社区联络簿,找回了逝去的人情味,成为支撑城市生活的温暖力量。
感受城市公宅的迷人风景▲健康公宅内部装设简约,采光良好。(图/九典建筑师事务所提供)

台北市各处公宅的落成就像绽放在城市里的花,改变了城市美学和居住习惯,交织成政府与市民间密不可分的网络。和公宅做邻居,让社会福祉成为生活的基石,台北的居住文化正在改变中。

文 Arya.S.H
图 九典建筑师事务所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