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06
1282
台北市立美术馆年度盛事「2023台北双年展」,
汇聚五十多组国内外音乐人和艺术家,
以音乐计画、平面摄影、影像、绘画、雕塑及装置等形式,
共同探讨全球疫情前後,人们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策展人穆柏安(左)於美术馆中庭花园导览作品《心.坎》。
走过疫情 重新定位自身
台北双年展自1998年开办以来,持续作为与全球当代艺术圈交流的平台,除了透过策展主题回应当代社会思潮及美学趋势,也使台湾本土艺术家跃上国际舞台。
本届策展人周安曼表示,在与另两位策展人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及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讨论本届策展方向时,很快就决定聚焦在过去几年全球共同经历的COVID-19疫情。回顾当时各国国门关闭、人们为了防疫而蜗居家中,或因确诊隔离,使得原本辽阔的世界被限缩在斗室之间,「我们感兴趣的是,人们在此期间经历了哪些事?身体及情感又起了哪些变化?」
周安曼表示,当人们被困在狭小空间动弹不得时,对外面世界的想望更加强烈。「矛盾的是,疫情前我们总是在外汲汲营营,与此同时却又不时想返回自身的小小栖所。」周安曼解释,人们一边渴望追求更大的世界,一边又向往简单的小日子,始终在两者之间游移不定,因此本届双年展以「小世界」为主题,希望探讨疫情後人们如何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并提出对疫後新生活的想像。
谈及本届展出作品,周安曼举例,艺术家杨季涓十分关注人们在疫情期间面对疾病时所产生的恐惧,指出此种恐惧大到足以压垮一个人的全部心思,但在辽阔的世界面前却又显得微不足道。她创作的装置作品《你的泪痕是我未来的眼泪》,便将抽象的恐惧转化为陶制的微小物件,同时在展间播放轻柔的钢琴弹奏声及艺术家与友人的对话声,希望从作品的感知中,带给观众安抚的力量。
杨季涓的装置作品《你的泪痕是我未来的眼泪》将抽象的恐惧转化为陶制的微小物件。
对照昔今 艺术见证时代
本届双年展另一亮点,是艺术家许村旭於1988至1998年间拍摄的《当我们同在一起系列》。周安曼说明,许村旭原为新闻摄影记者,其镜头记录了台湾解严後长达十余年的众生百态,透过许村旭的镜头,观众得以看见台湾那段最狂乱也最为特别的时代。
「解严後第一个十年,台湾社会处於混沌未明状态,新的秩序尚待建立,一如全球疫情解封後,人们都在找寻回归正轨的方式。」周安曼表示,这次展览便透过摄影回顾,带观众一窥解严後台湾社会所经历的巨大转变,并作为疫情平息後此刻的对照。
许村旭展区以一系列摄影作品,展现台湾解严後的众生百态。
文化交会世界在此相遇
台北双年展从台湾出发,与全球艺术接轨,使不同语言、地域及文化的作品在此相会。周安曼表示,艺术家李俊阳的作品内涵,取自台湾民俗信仰、庙宇彩绘、电影手绘看板及布袋戏等民间艺术,承载了浓厚的常民文化色彩,其参展作品《七彩迷魂妙灵仪》,即展现他成长於台湾土地,接收不同文化所形成的艺术素养。
另一方面,部分参展的国外艺术家则来台驻地调查研究,与台湾文化进行交流。周安曼举例,菲律宾艺术家皮欧.阿巴德(Pio Abad)有菲律宾北部原住民族「伊巴丹族」血统,与兰屿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及文化连结。皮欧.阿巴德到兰屿驻地研究时,不但能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与达悟族沟通,更在共同文化中找到归属感。他以此趟文化之旅作为装置作品《诗,第九十七首》的灵感来源,在展场排列展示由陶土制成的英文字母,呈现伊巴丹民间诗文,也显示台北双年展的重要特质:打开边界,成为连结世界各地文化的平台。
本届双年展的另一重点是规画「Music Room」展间,展期间将陆续举办聚会、录音实验、即兴演奏及音乐编曲等活动,周安曼表示,希望能藉此给予观众更多感官、情感上的体验。
周安曼指出,台北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质,这个特质持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一探究竟。台北双年展便以艺术作为连结世界的桥梁,促成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使台湾的艺术面貌更丰富且多元。
李俊阳的作品《七彩迷魂妙灵仪》以多组装置作品组成,具浓厚的常民文化色彩。
皮欧.阿巴德的装置作品《诗,第九十七首》以陶土制成的英文字母排列伊巴丹诗文。
2023台北双年展
【文 Edith・图 台北市立美术馆】
汇聚五十多组国内外音乐人和艺术家,
以音乐计画、平面摄影、影像、绘画、雕塑及装置等形式,
共同探讨全球疫情前後,人们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策展人穆柏安(左)於美术馆中庭花园导览作品《心.坎》。
走过疫情 重新定位自身
台北双年展自1998年开办以来,持续作为与全球当代艺术圈交流的平台,除了透过策展主题回应当代社会思潮及美学趋势,也使台湾本土艺术家跃上国际舞台。
本届策展人周安曼表示,在与另两位策展人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及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讨论本届策展方向时,很快就决定聚焦在过去几年全球共同经历的COVID-19疫情。回顾当时各国国门关闭、人们为了防疫而蜗居家中,或因确诊隔离,使得原本辽阔的世界被限缩在斗室之间,「我们感兴趣的是,人们在此期间经历了哪些事?身体及情感又起了哪些变化?」
周安曼表示,当人们被困在狭小空间动弹不得时,对外面世界的想望更加强烈。「矛盾的是,疫情前我们总是在外汲汲营营,与此同时却又不时想返回自身的小小栖所。」周安曼解释,人们一边渴望追求更大的世界,一边又向往简单的小日子,始终在两者之间游移不定,因此本届双年展以「小世界」为主题,希望探讨疫情後人们如何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并提出对疫後新生活的想像。
谈及本届展出作品,周安曼举例,艺术家杨季涓十分关注人们在疫情期间面对疾病时所产生的恐惧,指出此种恐惧大到足以压垮一个人的全部心思,但在辽阔的世界面前却又显得微不足道。她创作的装置作品《你的泪痕是我未来的眼泪》,便将抽象的恐惧转化为陶制的微小物件,同时在展间播放轻柔的钢琴弹奏声及艺术家与友人的对话声,希望从作品的感知中,带给观众安抚的力量。
杨季涓的装置作品《你的泪痕是我未来的眼泪》将抽象的恐惧转化为陶制的微小物件。
对照昔今 艺术见证时代
本届双年展另一亮点,是艺术家许村旭於1988至1998年间拍摄的《当我们同在一起系列》。周安曼说明,许村旭原为新闻摄影记者,其镜头记录了台湾解严後长达十余年的众生百态,透过许村旭的镜头,观众得以看见台湾那段最狂乱也最为特别的时代。
「解严後第一个十年,台湾社会处於混沌未明状态,新的秩序尚待建立,一如全球疫情解封後,人们都在找寻回归正轨的方式。」周安曼表示,这次展览便透过摄影回顾,带观众一窥解严後台湾社会所经历的巨大转变,并作为疫情平息後此刻的对照。
许村旭展区以一系列摄影作品,展现台湾解严後的众生百态。
文化交会世界在此相遇
台北双年展从台湾出发,与全球艺术接轨,使不同语言、地域及文化的作品在此相会。周安曼表示,艺术家李俊阳的作品内涵,取自台湾民俗信仰、庙宇彩绘、电影手绘看板及布袋戏等民间艺术,承载了浓厚的常民文化色彩,其参展作品《七彩迷魂妙灵仪》,即展现他成长於台湾土地,接收不同文化所形成的艺术素养。
另一方面,部分参展的国外艺术家则来台驻地调查研究,与台湾文化进行交流。周安曼举例,菲律宾艺术家皮欧.阿巴德(Pio Abad)有菲律宾北部原住民族「伊巴丹族」血统,与兰屿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及文化连结。皮欧.阿巴德到兰屿驻地研究时,不但能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与达悟族沟通,更在共同文化中找到归属感。他以此趟文化之旅作为装置作品《诗,第九十七首》的灵感来源,在展场排列展示由陶土制成的英文字母,呈现伊巴丹民间诗文,也显示台北双年展的重要特质:打开边界,成为连结世界各地文化的平台。
本届双年展的另一重点是规画「Music Room」展间,展期间将陆续举办聚会、录音实验、即兴演奏及音乐编曲等活动,周安曼表示,希望能藉此给予观众更多感官、情感上的体验。
周安曼指出,台北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质,这个特质持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一探究竟。台北双年展便以艺术作为连结世界的桥梁,促成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使台湾的艺术面貌更丰富且多元。
李俊阳的作品《七彩迷魂妙灵仪》以多组装置作品组成,具浓厚的常民文化色彩。
皮欧.阿巴德的装置作品《诗,第九十七首》以陶土制成的英文字母排列伊巴丹诗文。
2023台北双年展
📅即日起~2024/3/24(日) 周一休馆 ⏰台北市立美术馆 👉官网 |
【文 Edith・图 台北市立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