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5月第580期—自己吃的菜自己種 全球城市農場熱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5-18

3973

Fotolia_87295041_Subscripti.jpg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4年。」因為多數蔬菜和水果都仰賴蜜蜂授粉才能存活,蜜蜂滅絕將為人類帶來浩劫,不少大城市因此陸續發起護蜂行動。
 
從東京銀座商店街、巴黎國民議會大廈到柏林大教堂屋頂,都歡迎蜂民進駐,挪威首都奧斯陸甚至打造全球第一條蜜蜂公路,每隔250公尺就在住家屋頂或陽台上擺放盆栽,讓城市蜜蜂有充足的食物。
 
美國面對蜂群銳減危機,更祭出3,400萬美元的救蜂政策。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早於2009年入主白宮後,就養起蜜蜂,還種植有機蔬果,連日本首相夫人安倍昭惠參訪後,也在官邸設置蜂巢,當起都市養蜂人。
 
響應全球農場熱,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上任後,便大力推動田園城市政策,於2015年成立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開放市民團體認養田園基地,一起耕耘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打造綠色健康的田園城市,一場用農場更新都市面貌的革命正在進行。
 
經各機關一年多的積極推廣,開放民眾認養的田園基地已登錄19處,校園的小田園、市民農園和公有建物屋頂等也已建立270處。
 
在紐約、倫敦、柏林、東京、首爾等地,皆可見民眾拿起鋤頭在水泥叢林裡務農,讓城市兼具生態與糧食永續儼然已是全球共同趨勢,台北市借他山之石,未來將持續參考國際經驗,走出屬於台北特有的都市農耕模式。

倫敦 123787.jpg首都種植顛覆冰冷印象
都市農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898年英國社會改革家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書,嘗試結合城市與鄉村的優點打造烏托邦。時隔一世紀後,倫敦為主辦2012年奧運,從2009年起試辦「首都種植」(Capital Growth)計畫,藉以全面綠化城市,將先知的理念發揚光大。

014190_Incredible Edible To.jpg
▲北英格蘭「可以吃」的托德摩登小鎮。(圖/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Team提供)

倫敦市政府喊出「把手弄髒吧」(Get your hands dirty)口號,鼓勵倫敦人在都市裡耕種,凡擁有5平方公尺以上的土地使用權,並召集5人以上,就可申請資金設立社區農園。儘管奧運早已落幕,這項計畫卻未終止,至今已設置超過2,500座社區農田,連倫敦地鐵荒廢已久的地道也變身溫室,種植有機蔬菜,顛覆金融之都濕冷剛硬的印象。

129635_Incredible Edible To.jpg
▲托德摩登小鎮從2008年開始推廣社區種菜,設計出一條可以讓人免費取用的綠色路線。(圖/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Team提供)
 
在北英格蘭更有一座「可以吃」的小鎮,托德摩登(Todmorden)從2008年開始推廣社區種菜,在閒置空間種植蔬菜水果,並設計出一條可以讓人免費取用的綠色路線,不但美化市容,更晉升為英國少數自給自足農產品的城市,還帶來絡繹不絕的蔬食觀光客,讓原先沒落的小鎮重新繁榮起來。

柏林 123797.png城市綠洲活化社區
在歐洲各國中,都市農業最興盛的首推德國,早在1919年即制定《市民農園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受空襲的德國人就靠著市民農園免除饑餓,現今已轉向農耕體驗與休閒的經營方向。台北市便是參考德國經驗,於1990年在北投設立第一處市民農園,開創台灣都市農業新型態。
 
Berlin-Kreuzberg_Prinzessin.jpg
▲非營利組織「綠色游牧」(Nomadic Green)將荒地變成都市農場。(圖/Eigenes Werk提供)

柏林圍牆倒塌後,附近曾有一處廣大廢墟,2009年夏天,非營利組織「綠色游牧」(Nomadic Green)啟動了一場實驗,將荒地變成都市農場「公主花園」(Prinzessinnengarten),在這個開放空間裡,任何人都可來耕種,眾志成城下,每年生產約500種蔬菜與水果,宛如城市中的綠洲。
 
除了菜園之外,公主花園裡還有跳蚤市場、養蜂教室、活動中心等,當然也有餐廳,販賣的沙拉與香草茶都是從花園裡現採現吃。今日,公主花園已成為市民最愛的休閒去處,為貧窮老舊的社區注入新活力,其他社區起而仿效,全德目前約有150座都市農園參考公主花園的模式營運。

紐約 123842.jpg全球最大屋頂農場
寸土寸金的世界之都紐約,在人口最多的布魯克林區,隱藏著全球規模最大的屋頂農場─布魯克林農莊(Brooklyn Grange)。2010年,幾位年輕人突發奇想,在一棟近百年屋齡的倉庫屋頂嘗試耕作,他們從賓州移植土壤,回收廢棄木屑及廚餘製成有機堆肥,生產有機蔬果, 2012年接續打造第二座屋頂農場,目前2座農場共占地2.5英畝,每年生產超過5萬磅的有機蔬果。

RTR2HD3K.jpg
▲從布魯克林農莊開始發酵,紐約目前有700多座都市農園。(圖/路透社提供)

不僅如此,布魯克林農莊還是紐約最大的養蜂場,同時飼養蛋雞,以複合養殖模式追求生態平衡。農場生產約40種農作物,並提供多元服務,開放遊客參觀。影響所及,紐約客紛紛將屋頂、空地、校園空間、公共花園等轉化為良田,目前約有700多座都市農園,為摩天大樓聳立的紐約形塑出另類風景。

東京 123853.png銀座養蜂帶動商機
不只歐美流行屋頂種菜與養蜂,亞洲國家也善盡地球公民責任。2006年日本非營利組織「銀座蜜蜂計畫」發起在全亞洲最貴地段的銀座商店街屋頂養蜂,方便蜂群到附近的日比谷公園、皇宮採蜜。
 
如今,銀座蜜蜂計畫每年生產可觀的蜂蜜,在商圈店家巧思設計下,成為採蜜期間限定販售的人氣商品,社區也因此有了共同話題,情感更緊密。而蜜蜂為銀座帶來的不只是商機,辛勤的採蜜活動使植物得以授粉,讓久未結果的樹木重燃生機,鳥類、甲蟲、蝴蝶也因而聚集,生態環境重新展現豐富樣貌。

RTXTMQS.jpg
▲日本人力資源公司PASONA將農場引入辦公室內。(圖/路透社提供)

而日本人力資源公司PASONA則在屋頂農園、蜂場之外,發展另一種不可能—將農場引入辦公室內。這個被稱作「都市農場」的PASONA東京總部辦公大樓,將其中3,995平方公尺的空間作為農業使用,種植有水稻、番茄、茄子、青椒等超過2百種植物蔬果,當然,這些全數做為員工食堂的食材來源。無論是電梯前廳、走廊、會客區或餐廳等,隨處都可感受到花草與蔬果的存在,人與自然共生的概念,在此處展現最好的示範。

首爾 123861.png小島變身都市農園
韓國首爾則在公部門與非政府組織「首爾綠色信託基金會(Seoul Green Trust)」推動下,近年在城市綠化方面有顯著成果。2015年官方推出「首爾都市農耕政策2.0版」,設定2018年要將農耕土地面積增加近5倍,達到420公頃的目標,希望讓市民只要步行10分鐘,就能到園圃體驗農家樂。
 
最具指標性的案例是漢江鷺德島(Nodeul seom),將原本打算興建歌劇院的用地,轉型為都市農園,並成立展售中心供寄賣蔬果,島上還設有圓頂網室、養蜂區、堆肥區、溫室與種子儲藏空間等,鼓勵市民參與耕種。
 
Urban farm_Gangdong_Korea_E.jpg
▲首爾設定於2018年要達到農耕土地面積增加近5倍的目標。(圖/Energy Globe Foundation (EGF)提供)


文/陳婉箐
圖/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Team、Eigenes Werk、路透社、Energy Globe Foundation(EGF)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