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5月第592期—台湾曾经出现天竺式样建筑 狮子林商业大楼的前身 东本愿寺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05-15

1万


日本时代的东本愿寺别院地址是台北市寿町2丁目5番地,这里现在是西宁南路36号,也就是着名的地标「狮子林商业大楼」等3栋大楼。
 
其实东本愿寺的正式名称是「净土真宗大谷派台北别院」,与「西本愿寺」
(正式名称为「净土真宗本派本愿寺台湾别院」,现在是台北市文献馆),而所谓东西,并非地理位置,指的是两者在渡台前日本「内地」的本源。
 
据唯一 印度风天竺样式 
东本愿寺是当时极为少见的印度神庙式建筑,日人称「天竺样式」,这有一段饶富曲折的故事:1895年大谷派随着日军登台,先於大稻埕觅得处所传道,但是过於寒酸,後来又在城内的府前街盖了座日本式的寺院,後来因为信众越来越多,乃於1921年获得本山首肯,正式升格,且正式向总督府提出申请,要盖一座规模比西本愿寺大的寺院,新的本堂於1928年11月24日落成启用,并举行迁佛式,一时非常风光,只是不久後,历经一场无名火,1930年12月14日烧个精光,只好再力图重建。
 
决定重建时考虑到防火、耐震、防蚁等功能,采时兴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工法。按网路《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盘》的研究:大谷派本愿寺台北别院复建工程委由松井角平的松井组负责设计和监造工作,松井组在1923年刚承揽过因关东大地震烧毁的西本愿寺筑地别院重建工程,新的西本愿寺筑地别院为中古印度式的寺院,而设计者正是松井角平就读东京帝国大学时的老师伊东忠太,因此东本愿寺台北别院也就移植了伊东忠太的设计概念,外观亦为印度样式,本堂内部装潢则是传统日式风格。用来储存及料理食物的库里先於1932年兴建完成,本堂工程於1934年9月20日动工,隔年7月举行上栋式,1936年10月31日竣工,11月7日举行入佛迁座式,本堂部分工程费18万8,200圆,总工程费27万5,000圆。
 
祝融後重建 由宗教转商业用途
伊东忠太(1867年~1954年),是日本着名建筑史学家,帝国大学工科大学卒业、工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伊东一生致力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的研究,1901年建成的「台湾神社」就是他的设计(今已拆除,原址就是现在的「圆山饭店」)。
 
他在思索东亚(东洋)建筑史,认为西方石造建筑到东方木造建筑的传递过程中介即是印度文化,进而影响他主张印度风格的寺庙建筑,如现仍存在的东京筑地本愿寺,我在绘制东本愿寺时,也参考了这座寺庙的许多元素。
 
再根据林小昇的研究,内部的格局为:由本堂正面楼梯可进入一阶,内部装潢为一般日式佛教寺院风格,上楼梯後的空间为向拜,一旁有楼梯可上尖塔的钟楼,室内配置有外阵、栅内、内阵、左右余间、飞椽之间、局之间、御堂番室以及後堂,外阵空间可摆放400张椅子,内阵地板则铺叠敷,也就是榻榻米。至於地阶为寺院的行政事务空间,地阶设有车寄,汽车可直接驶入大门口,地阶室内配置有广间、事务室、大会议室、小会议室、贵宾室、贵宾食堂、和室2间、和室食堂、配膳室、纳骨室、控室、物置和便所。
 
战後东本愿寺由警备总司令部保安处所占用,然而这地处台北黄金地段,警总搬後,财政部国有财产局於1967年售予民间,新的地主拆除原本的东本愿寺,一共盖了3栋商业大楼,包括狮子林新光商业大楼、来来百货公司和六福大楼等。
▲​​​​​​西门町「狮子林商业大楼」的前身为东本愿寺。(摄影/鱼夫)


文.图.摄影/鱼夫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