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5月第580期— [公民總主筆] 勞動力與生產力的未來課題 撥開高教迷霧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5-19

2088

A1227216.jpg
▲少子化時代已加速到來,教育將立刻面臨學校沒有學生的窘況。(楊文財攝)

台灣社會的危機總是悄悄的來到。12年國教爭議不休,少子化不是名詞,是真實的沒有學生─高教和國教孰輕孰重?吵成一團。在新舊政府交接的人事新聞裡,高教和國教資源分配不均,教育部長該是高教還是國教?
 
兩派對立爭吵,教育部長人事拖到最後一波在4月20日謎底揭曉,跌破眼鏡的大黑馬─台中市副市長潘文忠擔任教育部長,原先傳出的台大副校長陳良基則是教育部政務次長。就結果論是國教勝出高教,打破過去教育部長是大學校長或中研院院士的框架。
 
潘文忠的資歷是國小老師、督學、台北縣教育局長、文化局長和國教司長,一般認為輩分不高,社會認識不多。蔡英文和林全顛覆過往,將教育的重點從大學移轉到小學和中學,由下而上地全面修正,除了12年國教亂象,最迫切的原因是教育將立刻面臨學校沒有學生的窘況─今年105學年度入學的小一新生是生肖屬虎的6歲小孩,僅僅17.6萬人;與相差一輪同樣屬虎18歲的孩子,今年考學測進大學約24萬人,兩者之間整整差距6.4萬人。

爭百大?著眼少子化為關鍵
這是一個「你的過去不是我的過去」的時代,舊思維、舊模式、舊經驗都無法全盤複製的新局勢。過去只注重高教1年1千億爭百大策略,因而呈現「高教迷霧」,將在資源排擠下忽略幼教和國教;加上一個更殘酷的事實真相─少子化加速到來,未來12年的小學生一路到大學的人數將遽降,資源將全面統整配置,一個世代10年的缺口。
 
今年小一生的驟減是不能視而不見的紅燈警訊,應該要深謀遠慮,重新未雨綢繆地關注整體勞動力和生產力的減少,當然連帶要觀照國家經濟的嚴峻情勢。
 
逢虎必少的人口統計,宣告今年暑假過後105學年度入學的小一新生、6年後111學年度的國一、114學年度的高一到117學年度的大學生都將波段式地出現前所未見的「虎年憂慮」,要有優質化教育的改善,讓師生比率與課程手作化進行調整,另應有短、中、長期的危機處理。這問題即使過2年,107學年度屬龍新生彈跳到21.6萬人,但之後又將逐年持續下降到20萬人以下。

併大學?整合中幼教為首要
教育部面對少子化問題,一直空有人口統計數字卻拿不出有效對策。今天忙著強制進行清華大學和新竹教育大學整併,眼光也需刻不容緩地看到幼教國教,對於各縣市政府全面進行中小學資源整併,將師生比及空間活化利用。

從全國教師工會聯合會的研究統計發現,台灣104學年度的小學生占80學年度的小學生之52.9%,估計少了108萬人;而同期中學生則占80學年度的63.6%,學生短少43萬人。
 
城鄉差距造成「你的現在,並不是我的現在」,階級流動成為幻夢,如何在小孩越生越少、學生驟減的關鍵時段,把眼光從高教拉回中教甚至幼教,我們樂見總統當選人蔡英文選擇潘文忠,用行動宣告要打破「高教迷霧」,將人力培育的資產再造的眼光從高教望向國教,全面檢討馬英九主政的12年國教。
 
但是健全學區就讀打破明星學校,需要溝通力和執行力;而教育政策朝向優質強化中小學,開放式手作學習,落實高中優質化和高中畢業可以先工作再升學,邁出建構技職分流的一大步,更需要翻轉社會價值的觀念革命,現在走出高教迷霧後,還有漫漫長路。

IMG_3050.jpg
程金蘭
資深媒體人,前《中時晚報》記者,主跑市政、政治,曾任中國時報市政中心主任,目前擔任FM93.1台北廣播電台《公民總主筆》每週四主持人,邀請全體公民從教育議題激發多元思考觀點。


文/程金蘭
攝影/楊文財
圖/程金蘭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